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出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譯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策馬從東邊來,登上碣石山,我要飽覽這大海的壯觀。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麵浩渺,水波蕩漾,突兀聳立的山島,最先躍入眼簾。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山島上,樹木聚集在一起生長,各種花草茂密繁盛,生機盎然。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大海在蕭瑟的秋風中,洶湧起伏著不盡的洪波巨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陽和月亮晝夜不停的運轉,好像出自大海之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天上的銀河,星光璀璨,它們也都出生於大海廣闊的胸間。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今日我觀賞大海,真是幸運到了極點,且讓我引吭高歌,傾吐宏偉的心願。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為第一層。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詩,是詩歌的線索。
“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為第二層,是實寫。
寫從碣石山上觀看滄海的情形,從全景寫起,極力渲染大海的氣勢。以山島、草木來烘托,不僅寫出了大海的雄渾壯闊,也表現了大海的美麗多姿。這一層水動山靜,草木靜洪波動,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為第三層。
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氣魄,充滿豪邁之情。最後兩句詩為第四層,在《步出夏門行》各章末尾都有,應為詩歌合樂時所加的套語,與正文內容沒有直接關係,但在本詩中卻與詩境融為一體了。
中心思想: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等景物,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出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賞析
開門見山,動靜結合。
落筆點題,豪情勃發。“觀”字統領全詩。“水何”六句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草木,靜態,“洪波”,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日月”四句借奇特想象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顯出詩人的宏大抱負,末尾抒發豪情,頗與詩人心境相合。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1]。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誌,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作品出處《曹操集》
文學體裁:四言詩
摘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