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玉闕霄辰紀年表(1 / 3)

端康王朝始末

端太祖—諡:受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葬端西陵,壽六十八,年號定業,定業元年—定業二十三年。

代遠年湮,待載重書

端太宗—諡: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端東陵,壽五十,年號弘治,弘治元年—弘治三十二年。

代遠年湮,待載重書

端世祖—諡: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端北陵,壽二十九,年號玄順,玄順元年—玄順十四年。

代遠年湮,待載重書

端孝宗—諡: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端南陵,壽四十三,年號寧元,寧元元年—寧元二十八年。

代遠年湮,待載重書

端仁宗—諡:符效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端成陵,壽六十,年號衡列,衡列元年—衡列四十九年。

代遠年湮,待載重書

端英宗—諡:運和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端孝陵,壽三十七,年號泰豐,泰豐元年—泰豐十九年。

代遠年湮,待載重書

端肅宗—諡:允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葬端和陵,壽六十三,年號恭憲,恭憲元年—恭憲三十二年。

恭憲元年史載:一月端肅宗繼位,改元恭憲,遺詔留戶部尚書、工部尚書、當朝丞相三人為輔政大臣。四月製《新誥》。六月桂藩絕嗣,帝過平南王府子襲爵。八月編纂《役兵冊》。

恭憲六年:三月江南發生科場案。八月帝清查徇私舞弊事,誅佞臣七十六人,十一月,已刻,地震,自西北而南,有聲。

恭憲七年: 十一月丙子朔, 上親祀天於圜丘。

恭憲八年:二月慈穆皇後冥誕四十五年,帝謁廟。五月,韃靼進犯中土,發兵數萬,騷擾邊境,朝出十萬眾。年末十二月,朝派丞安長公主遠嫁韃靼,乞和。

恭憲九年:四月,韃靼端朝和,大敗韃靼,供金銀絲綢。八月工部尚書上言主持修建陵寢,帝允,撥款數十萬,此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

恭憲十年:七月元慶皇後墜水薨世,肅宗杖責宮人,中宮子哭至暈厥,七日追母而去,肅宗悲痛,八日不能朝,夜有心悸。

恭憲十三年:二月輔政大臣戶部尚書父逝,丁憂三年,帝賜棺於下。隔月,戶部尚書因丁憂之時白日宣淫被禦史台彈劾。三月己醜,以洪德為戶部尚書。

恭憲十五年:肅宗西伐韃靼,企圖奪回故土,士十一萬,陳兵邊防,六月列陣大同府內,不日出征。

恭憲十六年:原戶部尚書死於非命,肅宗徹查,牽出恭憲朝三大案其一,“洪德案”三年內洪德貪汙六千八百七十二萬兩白銀,前線軍餉腐敗嚴重,肅宗淩遲洪德,誅九族,首級懸城門十年。

恭憲十七年:西伐軍戰韃靼兩年,毫無勝績,軍餉缺乏,肅宗無奈,發禦令命大軍回朝,再與韃靼議和。

恭憲二十年:甲辰,上禦便殿,召大學士等賜坐,論經史,因及前代朋黨之弊,諭加警戒。

恭憲二十一年:壬戌春正月壬戌,上元節,賜廷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首唱雲:“ 麗日和風被萬方。”廷臣以此屬賦。上為製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二月戊戌, 次山海關, 遣大臣祭 伯夷、 叔齊廟。 六月上奉母後皇太後還宮。 八月庚子,命經筵大典,大學士以下侍班。

恭憲二十二年:九月命護軍統領郎肅等剿耿寇於五桂寨,斬級二萬, 複餘幹。十一月輔政丞相死於任上,帝追封太師,加保國文忠之諡。同月,輔政工部尚書被肅宗晉丞相。

恭憲二十三年:三月丙寅,立皇八子為皇太子,頒詔中外,加恩肆赦,其母慧妃追封慧敏皇後。五月和陵修葺完畢,元慶皇後由昭元殿入和陵,七月慧妃即慧敏皇後入和陵地宮。

恭憲二十六年:辛卯,上啟鑾,留太子與宰相駐京監國。冬十月壬寅,上次泰安,登泰山,祀東嶽。辛亥,次桃源,閱河工,慰勞役夫,戒河吏勿侵漁。臨視天妃閘。與河臣論治河方略。壬子,上渡淮。甲寅,次高郵湖,登岸行十餘裏,詢耆老疾苦。丙辰,上幸焦山、金山,渡揚子江,舟中顧侍臣曰:“此皆戰艦也。今以供巡幸,然艱難不可忘也。”丁巳,弛海禁。戊午,上駐蘇州。庚申,幸惠山。諭巡撫:百姓遠道來觀,其不能歸者資遣之。十一月壬戌朔,上駐江寧。癸亥,詣明陵致奠。乙醜,回鑾。泊舟燕子磯,讀書至三鼓。侍臣高士奇請曰:“聖躬過勞,宜少節養。”上曰:“朕自五齡受書,誦讀恆至夜分,樂此不為疲也。”丁卯,命伊桑阿、薩穆哈視察海口。諭曰:“海口沙淤年久,遂至壅塞。必將水道疏通,始免昏墊。即多用經費,亦所不惜。”辛未,臨閱高家堰。次宿遷。過白洋河,賜老人白金。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詣先師廟,入大成門,行九叩禮。至詩禮堂,講易經。上大成殿,瞻先聖像,觀禮器。至聖跡殿,覽圖書。至杏壇,觀植檜。入承聖門,汲孔井水嚐之。顧問魯壁遺跡,博士孔毓圻占對甚詳,賜官助教。詣孔林墓前酹酒。書“萬世師表”額。留曲柄黃蓋。賜衍聖公孔毓埏以次日講諸經各一。免曲阜明年租賦。庚寅,上還京。

恭憲二十八年:輔政大臣原工部尚書,現丞相兼太保李秋陳發動夏至政變,即輔政集團與帝黨的最後爭鋒,自肅宗於恭憲元年十二月徹底掌權後,輔政集團勢力逐漸下降,苟延殘喘。雖恭憲二十二升任宰相,可到底沒落,帝黨實力日益強勁,於恭憲二十八年夏至,李秋陳年老,不日將會告老還鄉之時,徹底失去談判資本的李秋陳將會於政治的名利場上下台,惱羞成怒的他率十六臣二十八內侍,三百六十衛發動夏至政變,最後以失敗告終。上誅九族,罪連千人。夏至政變被稱為恭憲朝最大案件!同年肅宗廢除丞相職位,分化權利,設三省六部製,改革朝廷。

恭憲二十九年:皇太子於巡撫南京時遇刺身亡,恭憲朝三大案其三,原任浙江知府王忠為工部尚書李秋陳舊徒,對顧氏朝廷心懷恨意,輔政三大臣兢兢業業,可卻處處被打壓,輔政集團解散間接導致王忠升任無望,於二十九年七月,於南京府衙毒殺太子。上震怒,徹查朝綱。十月寒季,韃靼瓦剌共犯端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肅宗無奈隻得出兵,任胡庸達為征西北主帥,駐嘉峪關,修邊關防線,成功抵禦蠻夷侵襲,奪回端朝故土,三戰韃靼,此戰勝果最甚,肅宗大喜,封胡庸達為西北都督,全權受理西北事。

恭憲三十年:肅宗身體每況愈下,多日不能朝,百官諫立國儲,肅宗不允,年五月,肅宗昏厥,朝中無人主事,時任西北都督的胡庸達高呼“回京護王主事”的旗號,領十萬兵甲入駐京師,百官無可奈何,隻得尊其主政。七月,肅宗神智清晰,手握胡椒將其碾碎,八月胡庸達下獄,十萬兵甲不攻自破,肅宗重振朝廷,最終於隔日朝會立皇十九子為皇太子。(胡庸達與兩夷的關係)

恭憲三十一年:一月肅宗發布詔書,凡家國大事悉由太子處置,自此隱居西宮神苑,垂拱治國,避世不出,祈求長生道,同年太子組建“政事堂”以群相理事。

恭憲三十二年:十二月陳孚恩、文煜赴駕前聆聽聖諭,十二月末肅宗駕崩於西宮。上諡“允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葬於端和陵。

史載如上

端少宗—諡:居正保和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端平陵,壽十九,年號尊奉,尊奉元年—尊奉十一年。

尊奉元年:肅宗崩,一月少宗以皇太子身份於勤政殿登基,改元尊奉。肅宗殂,遺詔示命陳、文二人為輔弼臣。甲辰,尊母為母後皇太後。丙午,展京師文鄉試於九月舉行,恩科武會試於十月,京師武鄉試於十一月。八月丁巳朔,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年九月上母後皇太後徽號“孝章”。十一月禦史台董醇因皇帝年幼,應皇太後權理朝政為由上奏,陳宰相,文左仆射一二人佐之。林相等人擬旨駁飭,以女子不得幹政為題斥責。十二月工部尚書奏“修陵疏”,帝準。

尊奉二年:八月乙卯,母後皇太後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解陳、文二人之任,罷林、蘇、顧、杜四元老職,遣返家鄉。九月母後皇太後垂簾聽政,少宗淪為傀儡,端朝成為外戚玩物。十月孝章皇太後欲稱帝,改年號元鳳。

尊奉三年:宗室藩王以清君側為名,各地起義,陳、文二人組成興複社在朝遊說,六月,孝章太後自縊,以死謝罪。少宗複辟,陳、文二人再受重任,盡心竭力,平定動亂,林蘇顧杜四元老再朝佐業。

尊奉四年:九月,東南倭寇進犯,端太祖昔日曾列四大不征之國,將近一百年的東南和平破裂,三百戶族死於日寇的燒殺搶掠,以陳、文二人為首的複興社,主張不奉祖製,兵伐不征,而四元老主張以和為貴,尊行祖製之由而平事,少宗思慮再三,言“伐之”。後端朝禁軍集甲眾六萬,於淮河組建水師,順京杭運河入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