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岷縣)人,在家排行老二,小時候他家境不錯,父親董君雅經過多年的努力混到了縣尉一職,那個年代,隻要是當官的生活條件都不會太差,所以董卓過得很瀟灑,喜歡打抱不平,幫助他人,有事沒事還經常到隔壁的薑族去串一串門,按說你一個外族人來到別人的地盤應該收斂點,但董卓完全相反,遇到薑族人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為此當地很多部落首領都十分欣賞他,樂意跟他結交,放到現在,董卓妥妥的社牛一枚。
可隨後由於父親的離任,家境慢慢沒落,董卓隻得返回家鄉靠種田為生,但薑族首領們卻並沒有因此嫌棄他,時常也會來找他玩,既然是朋友,來了自然要招待,董卓為了讓朋友們吃好喝好,便宰了家裏耕地的牛來招待,那時候法律規定耕牛是不能隨便殺的,況且殺了誰幫你犁地?董卓不惜冒著犯法風險隻為讓朋友酒足飯飽,薑族首領們看到此舉很感動,回去後便收集了一百多頭牲畜送給董卓,從這時起,董卓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薑族人,現在的朋友,未來的敵人。
別看薑族人很好,那隻是對董卓,那時候薑人、胡人因為窮,經常組團來搶劫,搶到財物回去改善經濟,搶到百姓回去充當奴隸。
董卓所處的周邊區域也不太平,雖然現在關係很好,萬一哪天翻臉不認人,窮瘋了連自己都搶怎麼辦?所以必須要有自保能力,於是在田間勞作的閑暇之餘,也沒忘了加強自身素質的鍛煉,練武、射箭、騎馬樣樣不落,全方位練習。
事實證明,董卓在這方麵是天賦的,用武藝高強、力大無窮來說也不過分,別人一般背一個弓囊,他背兩個,能在飛馳的馬背上左右手來回開弓射箭。這麼好的苗子,當地政府自然不能放過,也別在家閑著了,給你個官做做,正好那時候薑人、胡人經常來搗亂,急需人來對抗,於是董卓被征召為官吏,負責維護管理地方治安,由於出色的表現,又被涼州刺史看中,提拔董卓為州從事,讓他帶兵平定叛亂,於是薑人、胡人的末日到了。
董卓領隊後,根本不顧以前的情分,什麼兄弟感情都沒有國仇重要,隻要看到薑人、胡人上去就打,前前後後共打了一百多次,以至於後麵隻要聽到董卓的西涼軍來了,薑人、胡人無不聞風喪膽,倉皇出逃,很多部落都選擇以和為貴,開始和他建立聯係,意思我們不搗亂了,個別機靈點的都選擇來投靠他,就這樣多年的叛亂在董卓的威懾下逐漸消失了。
由討逆有功,董卓的名氣越來越大,朝廷開始注意到了這個年輕人,那時候各地陸陸續續的出現了一些動亂,每到這時董卓就成了朝廷用人的首選,經常派他前去平定叛亂。
在這期間,董卓的隊伍人數也從最初的幾百人發展到了幾千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董卓為人大方,他將“財散人聚”的策略貫徹到底,比如朝廷下發的獎勵,自己往往隻留一點,其餘的則都分給屬下,遇到這麼大方的老板,大夥自然願意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幹,看到敵人都拚了命的往前衝,這也是董卓經常打勝仗的原因,畢竟自己再厲害,手下消極怠工也是白搭。
除了獎勵,董卓官職也一路高升,當過州刺史、郡太守、中郎將,雖然期間也曾因戰敗被免職,但由於黃巾軍起義,叛亂變得越來越多,朝廷缺人帶隊,所以董卓很快又被重新任命,繼續征戰。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董卓被朝廷任命為少府,少府屬於九卿之一,負責管理皇帝日常用品和生活事物,當然他是領導,隻需要指揮下麵人幹就行了。為什麼突然任命董卓為文官?很簡單,因為他不聽話。
比如上頭長官叫他來談個話,他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言談舉止十分隨意。有時叫他去平定個叛亂,總是故意拖延不去。因為在董卓心裏,從來都是老子第一,怎麼可能還讓人管我,來就已經給你麵子了。至於打不打仗,那也得視情況而定,我不去自然有我的道理,沒必要向你過多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