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毀滅之路(1 / 2)

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一個年輕人在他的官邸裏思考良久之後,下定決心,向朝廷上書,借口以生病為由辭官不幹了,這就奇怪了,按道理在封建王朝謀個一官半職是個挺不錯的差事,吃著皇糧,手握權力,沒事還可以利用職務之便撈一些外快。所以當時這個舉動在平常人看來是不能理解的。

而且他還是個例外,和大多數官員不太一樣,他在做官期間清正廉潔,從不貪汙受賄。那為什麼突然不幹了?多年之後,他道出了原因:“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辭官後他回到了家鄉,準備隱居起來,希望等到天下太平時,出來在做打算。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曹操。

此時的中國是由東漢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漢靈帝同誌領導的,這隻是表麵上的,實際上掌權的卻是另一幫人,這些人不是文武百官,不是皇親國戚,而是我們熟知的宦官,俗稱“太監”。

宦官本身在朝廷的工作主要是當服務員,但我們的漢靈帝同誌非覺得宦官們的能力不止於此,偏偏要讓他們往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僅給他們封官加爵,還讓他們參與朝政。結果不出所料,在一幫宦官們的攪合下,讓得本就內憂外患的東漢王朝,一路往滅亡的路上狂飆,拉都拉不住。

凡事都是有原因的,東漢淪落到如今這個局麵基本上是由於兩大勢力所導致的,前期外戚作亂,後期宦官繼續作亂,而士人在他們的打壓排擠下,往往隻能在夾縫中生存。

士人就是讀書人,可謂來曆悠久,主要職責是幫助皇帝一起治理天下,有人危害國家,會上書彈劾。皇帝做的不對,會上書勸說。如果你跟他們的觀點不同,可以和他們公開辯論,但基本上都是你輸,因為他們大多都是飽讀詩書之輩,往往會引經據典,舉例論證,不把你說服決不罷休。

在光武帝劉秀(第一任)和漢和帝劉莊(第二任)統治時期,士人集團的勢力由為輝煌,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官員,士人無處不在,國家在他們的協同治理下,天下太平,人口富足,糧食豐收,牛羊遍地,國家發展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但是當東漢王朝的接力棒傳到漢章帝(第三任)劉炟手上時,畫風開始悄然發生了變化,偏離了當初爺爺劉秀設置好的運行軌道。

劉秀在統一全國之後,在賞賜開國功臣和皇親國戚問題上堅定的執行兩個政策:給錢,不給權。所以在封官拜爵的同時,摘除了他們的軍權,隻留下少數人參與政事,除了祭祀一些必須要到場的活動之外,其他時間都給我在封地內好好的待著,對待外戚他同樣如此。

這樣一來盡量避免了兩種可能:不會像劉邦那樣卸磨殺驢(消滅有功之臣),不會出現外戚王莽篡漢。

到了漢和帝劉莊那會,在治國上基本原封不動套用了劉秀的政策,等漢章帝繼位後,在對待許多問題上開始跟爺爺父親那輩變得截然不同。尤其在待人方麵,出手那是相當闊綽。

首先是親王們,以前不可以留在京城,現在不僅可以還給予他們特權,這也能理解,畢竟誰讓人家兄弟是皇帝呢,照顧照顧也是應該的。

接下來是文武百官,他們與章帝相當於老板和員工的關係,很明顯章老板生怕員工不努力幹活,經常對他們大加賞賜,這個也情有可原,畢竟人家跟你混,額外發放一些獎金也是正常的。

最後就是外戚了,章帝對他們的家族成員多有提攜,升官封侯更是常有的事兒,問題就出在這裏,比較上麵兩者,雖然親王和大臣們得到的照顧也不少,至少人家懂得張弛有度,不會得寸進尺。

可外戚不會有這方麵顧慮,隻要皇帝給的我們都要,皇帝不給的我們爭取,反正治理國家那是別人的事,榮華富貴才是我們畢生的追求,除了好事其他都幹,除了壞事其他都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