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後記(1 / 2)

最後這篇文字,我思考了很久,大約有幾天的時間,不知道該怎麼下筆。

我覺得得給LZ一個蓋棺定論,這才公平。

對於LZ而言,他的離開,其實也有一種“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感覺,因為後來他又到了另一個大型的企業去做了一個高級專家

這裏的終點,成了那裏的起點,職務名稱一樣、待遇一樣。

希望遇到的境地會不一樣吧,上帝保佑。

正如之前所說,LZ其實是個好人,他隻是不適合職場的爾虞我詐。

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爭來鬥去呢?

之前講過,理由很簡單:一個團隊也好,一個企業也罷,蛋糕就那麼大,對於績效評價而言,優秀和良好就那麼多;對於升官發財來講,能晉升晉級的機會也就那麼點。

你有了,我就沒有。

排排隊、吃果果的法則不適用於這裏。

不爭就等於逆水行舟!既得利益者也許會有憐憫之心,但是不會做憐憫的事。

落後者早晚要被淘汰,這是常識。

沒有一個企業或者團隊願意養“閑人”。

成為一個同資曆群體中的落後者,一步差、步步差之後,麵臨的結局就是沉淪,被人丟到曆史的垃圾堆裏,永久的遺棄和遺忘。

哪怕是再站在當年與自己同資曆的哥們兒麵前,麵對著已經是高職級的他們,就算能放平心態,也不可能再“相提並論”,隻會成為一個被比較者,一個成功例子的參照物。

這不是麵子問題,更是裏子問題。

所以,在職場上,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在不同的、且不停的競爭中,保持著自己不被淘汰,這是最起碼的工作目標。

我的一位曾經的老上級告訴過我“做技術呢,千萬不能整事兒;做市場呢,必須不停的整事兒”,這是兩個不同的崗位,工作的習慣和處事的方法也自然不同,所以鬥智鬥勇的方式也不同。

作為技術人員,一般的情況都是思維簡單,直來直去,不會什麼彎彎繞,他們的絕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代碼上,或者是技術論證上。

不像是做商務的人士,到處是活絡的頭腦,人精的人設,把一切的一切,都無所不用其極的放到了自己的算計中。

我把LZ的故事寫出來,而且大量的使用“因果關係”來描述,隻是更突出的表現一下,在體製內一些做事方法的因果關係而已,沒有嘲笑LZ的意思。

至於字裏行間的有一些被認是“埋汰人”的詞兒,那也隻是講故事的一種表述方法而已,與我本心無關,也與他這個人無關。

LZ的這次職場大敗仗,認真說起來,並不應該完全歸咎於他個人。

最起碼有幾點我認為跟公司及管理層也有絕對的關係。

首先,最主要的責任,我認為應該歸咎於把他找來的那個最大的領導,這個人是一個不負責的人。對LZ來講,既然你把他弄進來,為什麼後續就不管不問了呢?也沒有給安排一個合理的位置,好像新媳婦進了門,自己就是沒事兒人一樣。從而導致了LZ一來就是錯位的,這不得不讓我有一種強盜“管殺不管埋”的感覺。

其次,對於LZ入職的這個企業來講,管理團隊本身就LZ的問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幹部管理上,LZ的履曆已經足以證明他是技術型幹部,為什麼還要放在市場經營管理的位置上呢?這個安排,還是所謂的“經過研究決定”的結果!這個研究,包括幹部考察、民主評議和綜合能力分析嗎?知人善任、用人所長這兩個成語好像與這次人員使用搭不上任何關係,除非是故意而為之!

這裏可能有點厚黑!

再次是這個企業的內部文化及氛圍問題,比如說對待外來幹部的培養和保護問題上,LZ入職後負責管理幹部的人力主管,或者是分管他的上級領導,再或者那幾個“同朝為官”的負責人們,對LZ的關心顯然是不夠,更缺少有效的幫助。這就導致了LZ像一個瞎子一樣,在一個嶄新的環境中四處碰壁,撞的一頭大包。這種情況,鬧笑話還是小事,影響LZ在員工中的威信和自信心才是真的。

我們知道,日常一個企業對於新入職員工,有很多對應的幫扶機製,比如說師帶徒製度,但是這些在LZ身上是完全沒有的,他一直是處於自然成長、自生自滅的狀態。

如果一定有人要說:LZ在這裏禍禍了企業一段時間!

那麼,我也想說,“難道不也是這個企業同樣也禍禍了他一段時間嗎?”

誰強奸了誰,還真不好說!

我們可以算一下時間,他大致來到這個企業15個月,前麵的2個月在那裏靜坐和發呆,被人閑置。後來爭取待遇磨破了嘴、跑斷了腿,最後還是被冷處理;

接下來的2個月,LZ那裏反複的和上級部門拉扯資源、拉扯目標以及在交接工作上相互扯蛋,被磨出了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