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雲,字羽辰,花岡的義軍頭領,武藝嫻熟,射技無雙,可惜兵略略差,年初為呂布所敗。如今領軍南渡,遊蕩於江南一帶。”
“蒙烈,字天放,花雲手下猛將,擅水戰,習長矛,有萬夫不當之勇,花岡利矛之稱。”
“聶寧,字牧王,花雲手下大將,謹慎,通兵法,花岡第一智將,人稱花岡堅盾。”
“文達,字益明,花雲副將,任花岡弩隊長,擅百步神箭。”
秣陵軍事廳,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在台上,大聲將花岡軍的幾個主要軍事將領簡要情況向秣陵諸將通報。
吳丞,字冕君,擔任劉繇的高級幕僚,負責資料工作,而很少人知道,他就是江東第一情報機構“碧水廳”的總執事,而那些關於花岡軍的情報早在兩天前就傳到了碧水廳,第一時間呈到了吳丞麵前。吳丞即刻上報劉繇,劉繇下令飛鴿傳書,請嚴白虎和王朗兩位同盟成員派人前來商談。
嚴軍和王軍共來了十數位中高級將領、參謀。而其中能讓吳丞注意的,隻有四個人。
嚴軍的嚴與,也就是嚴白虎的弟弟;吉秀,字臣豐,嚴白虎帳下的少年將軍。
王軍的虞翻,字仲翔,王朗帳下的首席文臣;彭飛,字鵬舉,王朗帳下的少年謀臣。
之所以會對吉秀和彭飛感到注意,固然是因為他們與吳丞是本是同窗,在江東也稱得上是名人,並稱江東三英,江東同盟就是由這三人一力促成。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與吳丞有一共同之處,就是都覺得自己的主公不是成大事之人,隨時是準備另投明主的,本來以為孫策就是那個明主,可惜孫策帳下文武齊備,即使去了,待遇也絕沒有這裏的高,於是,便促成了江東的反孫同盟,更是將孫策的勢力死死的限製在柴桑,廬江一帶。屢次東進無功,便采納了大將周瑜的方略,轉而西進奪荊州。
而這次花岡軍南下,成了“另投明主”的另一機會。
花羽辰顯然是不及孫伯符的。
論家世,孫伯符是討董名將,長沙太守孫堅的兒子,是孫武的後人。而花羽辰不過是一介義勇。
論勢力,孫伯符也算是一方割據,精兵數萬,而花羽辰現在說難聽點,就是流寇,兵不及萬。
論人才,孫家文有張昭、張紘兄弟兩個經天緯地之才,另有諸葛瑾,呂範,華歆一班文臣;武有黃蓋、韓當一班老將,周泰、蔣欽一群虎臣,孫策自己又是萬夫莫敵的上將。文武雙全有又程普,周瑜兩員大將。
這程普還好說,如果與吳丞領軍對陣,以一半之力應可安然退卻,相當之力當可勝之,兩倍之力可生擒之,還是不用策略的情況下,而其實吳丞擅長的是廟堂上的政略和私底下的陰謀,這種戰場上的計謀也並不內行。
而這周瑜實在不好對付,說領兵,在江東三英裏麵,吉秀勉強敵之,論計策,彭飛堪堪應對,談到政治遠見、敏感度及其謀劃,吳丞自負政略無雙,也不過鬥個旗鼓相當。如今的局麵,說是江東盟軍克製住了孫策,而孫策限製了三軍的發展也是事實。
所以,身邊沒有什麼人才的花岡軍絕對是比孫策好的選擇。
軍事會議後,那三個心懷鬼胎的家夥進行了一次長談。看來,江東易主不過是時間問題了。
慣例向流浪軍發出驅逐令,花雲拒絕,屯兵於建業正北。
毫無懸念的,吳丞作為江東聯盟盟主劉繇的代表擔任此次驅逐戰的統領,彭飛,吉秀也各自領軍同行。江東軍的主力依舊在建業,畢竟這樣的小流寇不需要用太多的軍隊。
三人本打算先行做戰,展現實力,再行投奔,之後回建業做為內應。但事情顯然沒有想像的那般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