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魚類的人工繁殖
魚類人工繁殖:是指魚類在人工控製下,使親魚的性腺發育成熟,並通過催產劑與外界條件的刺激,使親魚發情、產卵及孵化;或者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獲得受精卵,然後給予一定的條件,使受精卵孵化。因此,魚類的人工繁殖一般分為親魚培育、催產、產卵及孵化四個階段。
第一節 親魚培育
親魚指已達到性成熟並能用於人工繁殖的種魚。
培育可供人工催產的優質親魚,是魚類人工繁殖決定性的物質基礎。
一、親魚的來源
野生
養殖
野生親魚更容易提高後代的競爭力,而養殖親魚容易造成種質退化,並且養殖魚類容易引起魚類遺傳性狀的改變
二、親魚的選擇
選擇已達性成熟年齡,個體大,體質健壯,發育正常,沒有受傷的親魚。
1.種質選擇
用來繁殖的家魚親魚必須從原種基地引進。堅持雜交種不留作親魚,不繁育後代,以確保優良種質。
為保持大量的有效群體,引進的後備親魚必須要有較大的數量,一般每種、每批至少在200尾以上,使遺傳基因在群體內起到互補作用。 (大菱鮃、海灣扇貝)
2.性成熟年齡和體重
在同一水體中,年齡和體重在正常情況下存在正相關關係,即年齡越大,體重也越大;相反,年齡越小,體重也越小。但由於水域的地域氣候、水質、餌料等因素的差異,同一種魚在不同水域的生長速度就存在差異,達到性成熟的時間也不同,體重標準也不一致。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各地家魚性成熟年齡相差頗大。南方成熟較早,個體較小,北方成熟較遲,個體較大;不論南方北方雄魚較雌魚早成熟一年。
年齡和體重的選擇標準
選擇的親魚要求:在已達性成熟的年齡的前提下,體重越重越好。從育種角度看,第一次性成熟不能用作產卵親魚,但年齡又不宜過大。
生產上可取最小成熟年齡加1至10作為最佳繁殖年齡(李思發,1997)。要求體質健壯,行動活潑,無病、無傷。
3.雌雄鑒別
家魚雌雄鑒別的依據,主要從性腺發育的外觀特征和副性征來判別。
所謂副性征(第二性征)是指達到性成熟年齡的親魚體外表所顯示的雌雄特征。
副性征在雄魚體表比較明顯,帶有季節性的變化。但有些副性征終生存在。
如在繁殖季節鑒別雌雄,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體形,成熟得較好的雌魚腹部明顯比雄魚膨大;雄魚腹部小,有時可擠出精液。
四大家魚親魚,雄魚的胸鰭鰭條背麵特別是第一鰭條都有錐形的表皮角質化突起,用手觸摸有刺手的感覺;雌魚胸鰭無角質狀突起。
雄性草魚、青魚除了胸鰭上有副性征外,鰓蓋和鱗片也有副性征的反映,形成所謂的“追星”,“追星”用手撫摸也有輕微的粗糙感。
非生殖節的雌雄鑒別主要是依據胸鰭的形狀和長短來判別。
一般而言,雄魚的胸鰭狹長,雌魚胸鰭相對較短而呈扇形。
草魚、青魚、鰱、鱅雌雄特征比較(作業)
另外,可根據體型大小來區分雌雄。
性逆轉種類要大小搭配好。
三、親魚的培育
親魚培育是魚類人工繁殖的首要技術關鍵,不可忽視。
1.親魚培育池的條件
(1)位置 要靠近水源,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環境開闊向陽;交通便利。親魚培育池、產卵池和孵化場所的位置應靠近。
(2)麵積 以3畝~5畝的長方形為好,便於飼養和捕撈。過大,水質不易掌握,且由於魚多,往往隻能分批催產,多次拉網捕魚會影響催產效果。
親魚培育池清塘
(3)水深1.5m~2.0m為宜。
(4)底質 池底平坦,便於捕撈;並具良好的保水性
2.親魚培育的一般要點
(1)產後及秋季培育(產後到11月中下旬)
生殖結束後,親魚經幾天在清水水質中暫養後,應立即給予充足和較好的營養,使其體力迅速恢複。
避免“產後鬆,產前緊”的現象。
(2)冬季培育和越冬管理
(11月中下旬至翌年2月)
水溫5℃以上,魚還攝食,應適量投喂餌料和肥料,以維持親魚體質健壯,不使落膘。
(3)春季和產前培育
親魚越冬後,體內積累的脂肪大部分轉化到性腺,而這時水溫已日漸上升,魚類攝食逐漸旺盛,同時又是性腺迅速發育時期。
此時期所需的食物,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其他季節,故這是親魚培育至關重要的季節。
(4)親魚整理和放養
親魚產卵後,應抓緊親魚整理和放養工作,這有利於親魚的產後恢複和性腺發育。
3.鰱、鱅親魚培育(了解)
第二節 催 產
一、定義:用人工方法對性腺發育成熟的親魚進行激素注射,刺激性腺進一步成熟和排放,從而獲得成熟的卵子或精子。
二、催產的基本原理
問題:池塘培育成熟的家魚親魚,隻有雄魚能產生成熟的精子,雌魚的卵巢雖然能發育到第Ⅳ期,但不能向第Ⅴ期過渡,進而在池塘裏產卵。親魚不能在池塘裏產卵,卻能在自然江河裏繁殖後代的原因何在?
經調查研究及實驗證實,性成熟的鰱、鱅、草魚、青魚、鯪親魚一到生殖季節就成群上溯到水流湍急、寬窄相間的江(河)段,隨著江河裏水位突然猛漲,流速加快,形成泡漩水等自然生態條件水域產卵。
自然產卵的原理:外界綜合生態條件,通過親魚的外部感受器(視覺、觸覺、側線)作用於魚的中樞神經係統,剌激下丘腦釋放GnRH,進而觸發雌雄魚的垂體分泌大量GtH,經血液循環到達性腺,性腺受到GtH的作用後,迅速發育成熟,開始排卵;與此同時,分泌性激素,促使親魚發情而進入性活動——產卵、排精,精卵結合而受精。
親魚不能在池塘裏產卵的原因?
鰱、鱅、草魚、青魚、鯪親魚不能在池塘裏產卵的原因,是因為在池塘環境條件下缺乏象自然界那樣的綜合生態條件的刺激,從而影響下丘腦GnRH合成和釋放。但注射外源的 LRH或者LRH-A就能誘導它們發情產卵。這說明池塘飼養的家魚其內源GnRH釋放量不足。
另外,雌魚既然能在池塘裏發育,說明垂體GtH分泌細胞充實,GtH供應量能滿足性腺發育的需求,但要在池塘裏產卵,可能需要GtH大量分泌,達到一定的產卵閾值,方能實現產卵活動。這已被實驗(薑仁良等1980;潘家秀等1981)所證實。
由於缺乏適當的綜合生態環境的刺激,因而下丘腦和腦垂體各自分泌GnRH和GtH不足。
因此,可采用生理生態相結合的方法,即對魚體直接注射垂體製劑或HCG,代替魚體自身分泌GtH的作用,或者將人工合成的LRH或LRH-A注入魚體代替魚類自身的下丘腦釋放的GnRH的作用,由它來觸發垂體分泌GtH。
人工催產的基本原理
用人工的方法,把一定量的催產劑注入親魚體內,隨著體液的流動,將這些激素帶到魚體全身,起著代替魚體本身下丘腦或垂體的分泌活動,並又促使魚體本身下丘腦或垂體的分泌活動,再加上適宜的生態條件的刺激,從而誘導親魚發情,產卵或排精。
三、催產前的準備
家魚人工繁殖生產季節性很強,時間短而集中,因此,在催產前務必做好各方麵的準備,才能不失時機地進行催產工作。
1.產卵池 自然產卵池的設備包括產卵池、進排水設備、收卵設備(收卵網、網箱)等。產卵池一般與孵化場所建在一起,且靠近親魚培育池,有良好的水源,排灌方便。
2.催產劑的種類、功能和保存
目前用於魚類繁殖的催產劑主要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魚類腦垂體(P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地歐酮(DOM)等。
(1)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ormone Chorionic Gonadotropin ,簡稱HCG)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來源:孕婦尿中提取的一種糖蛋白,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激素。
功能:在功能上類似於哺乳類的促黃體素(LH)和促濾泡素(FSH)。 a促性腺發育,b促使雌雄性激素生成,c誘導排卵、排精。
性狀及貯存:為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粉末,易溶於水,遇熱易失活,封裝於安培瓶中,以國際單位(I.U.)計量。使用時現配現用。
(2)魚類腦垂體(Pituitary Gland,簡稱PG)
魚類腦垂體
來源:自製,多用性成熟鯉魚腦垂體,其作用機理是利用性成熟魚類腦垂體中含有的促性腺激素,主要為促黃體素和促濾泡激素。
功能:a促性腺發育(促熟效果好於HCG),b促使親魚排卵或排精。
腦垂體采集:
腦垂體位於間腦下麵的碟骨鞍裏,用刀砍去頭蓋骨,把魚腦反過來,即可看到乳白色的腦垂體,用鑷子撕破皮膜即可取出,取出的腦垂體應去除黏附在上的附著物,並浸泡在20~30倍體積的丙酮或乙醇中脫水脫脂,過夜後,更換同樣體積的丙酮或乙醇,再經24h後取出,在陰涼通風處徹底吹幹,4℃密封幹燥保存。
采集腦垂體注意事項
(1)腦垂體中的促性腺激素具有特異性,最好選擇同屬同科親緣關係較近魚類的腦垂體,如家魚用鯉、鯽魚的腦垂體。
(2)選擇性成熟魚類的腦垂體,腦垂體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與魚是否成熟有關。
(3)選擇產卵前2個月內的腦垂體,產卵前腦垂體中促性腺激素含量最高,產卵過後,腦垂體即萎縮。
因此,摘取鯉、鯽魚腦垂體的時間通常選擇在產卵前的冬季或春季為最好。
(3)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ute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Analogue,簡稱LRH-A)
哺乳類的下丘腦能分泌一種作用於腦垂體的激素-促黃體素釋放激素(LRH),分子量約1182,其結構為穀-組-色-絲-酪-甘-亮-精-脯-甘酰胺十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
目前已成功地人工合成了LRH,應用於牛、羊、豬等哺乳動物均呈現出很高的生物活性,但對魚類的催產效果並不理想,用量要高出一般哺乳動物幾百倍。雖然有大量的資料表明哺乳類的LRH結構與魚類的 LRH 有相似性,但畢竟有差異。
為了提高LRH對魚類的催產效果,197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對哺乳類結構的LRH進行改型,將LRH第六位的甘氨酸殘基和第十位的甘氨酰胺改變,分別以D-丙氨酸和乙基酰胺取代,成為一個九肽的結構,改為LRH-A。LRH通過上述改型後,生物活性提高了數十倍以上,催產效果明顯改善。
LRH-A是一種人工合成的九肽激素,分子1167。由於它的分子量小,反複使用,不會產生抗藥性。並對溫度的變化敏感性較低。由於它的靶器官是腦垂體,即作用於腦重體,由腦垂體根據自身性腺的發育情況合成和釋放適度的GtH,然後作用於性腺。因此,不易造成難產等現象發生,不僅價格比HCG和PG便宜,操作簡便,而且催產效果大大提高,親魚的死亡率也大大下降。
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來源:人工合成的九肽激素,由LRH改型而成,生物活性提高數十倍。應用最廣泛的催產藥物。
它的靶器官是腦垂體:即作用於腦垂體,由腦垂體根據自身性腺的發育情況合成和釋放適度的GtH,然後作用於性腺。
LRH-A有以下功能:
①剌激腦垂體釋放LH和FSH
實驗證明,LRH-A對人和各種動物(大白鼠、猴、雞、羊、豬、牛、馬、水貂、蟾蜍、魚等)都有反應。微克量的外源LRH在60s之內就能引起人類的反應。
魚類作LRH-A心髒灌注,2min~3min之內,就能引起魚類的反應;30min後,血液中GtH就升至高峰,血液內GtH的水平增高可達注射前的20倍左右;1 h之內效應明顯下降。
②剌激腦垂體合成LH和FSH
以組織培養的動物垂體為材料,加入微克量的LRH就能觀察到LH及FSH的釋放量明顯增加,垂體組織和它的培養液中的這兩種激素總量超過了對照組。在培養液中加入氟標記氨基葡萄糖,顯示出新合成的激素。
此外,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在LRH作用下,大白鼠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細胞的分泌顆粒增加,這也表明它的合成作用。
實驗證明,LRH不僅剌激LH和FSH的釋放,而且還能誘導LH和FSH的合成。
③剌激排卵 當天然的LRH和人工合成的LRH和LRH-A,給予各種動物(睾酮不育鼠、兔、羊、雞、水貂、魚等)都有明顯的誘導排卵作用。
④低劑量的LRH-A,能激發腦垂體合成和釋放GtH,促使性腺進一步發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