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緒論重點
魚類增養殖學-掌握
魚類增養殖業簡史-了解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魚類增養殖的成就-掌握
我國魚類增養殖的特色-了解
我國魚類增養殖存在的問題-掌握
我國魚類增養殖的發展趨勢-掌握
水產養殖業麵臨21世紀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強勁挑戰-了解
加快漁業發展的主要措施-了解
一、魚類增養殖業與魚類增養殖學
我國的魚類增養殖業包括養殖和增殖二個部分:
魚類養殖包括池塘養魚、河道養魚、湖泊水庫養魚、稻田養魚、工業化養魚、港養、海水網箱養魚等;
魚類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庫、海灣與海域等)魚種人工放流增殖、水域養殖環境保護和自然增殖等。
魚類養殖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通過魚類人工繁殖 取得魚苗;
魚苗經過數十天至數月 培育成魚種;
魚種經過數月或經1~2年 養成食用魚;
食用魚經挑選培育成供繁殖用的親魚。
池塘養魚則完整地包括上述四個生產階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庫養魚、港養往往由池塘供應魚種,養成食用魚。
至於魚類增殖中的魚種人工放流,其魚種來源也是由池塘養殖供應。
魚類增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魚類增養殖學科的發展,相繼建立起:池塘養魚學、內陸水域水產增養殖學、特種水產養殖學、海水魚類增養殖學等學科。
由於這些學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並為一門學科——魚類增養殖學。
魚類增養殖學是研究海水、淡水經濟魚類的生物學特點及其與養殖水域生態環境關係的科學,以研究養殖對象的生態、生理、個體發育和群體生長為基礎,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種培育、養殖和增殖技術等的一門科學。
學科性質:應用科學
魚類增養殖學研究的目的:保護和合理開發我國水域的魚類資源,提高單位麵積魚產量和經濟效益,為人類提供優質的魚體蛋白質。
二、魚類增養殖業簡史
我國的水產養殖業曆史悠久,技術精湛,是世界上養魚最早的國家。
甲骨卜辭證明我國殷商時代即開始在池塘中養魚。
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國養魚史上有名的始祖範蠡就著有《養魚經》,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養魚著作。(鯉魚養殖場、繁殖、養殖密度)。
公元前206-公元後220年的漢代,發展大水域養殖鯉魚
公元618—907年唐代,飼養草魚、青魚、鰱、鱅魚,但鯉魚養殖產量下降。
公元1368—1644年的明朝,我國的養魚業有了很大進展,我國的池塘養魚已從粗養逐步向精養發展。並有海水鯔魚養殖的記載。
公元1644—1911年的清朝,曲大均的《廣東新語》對魚苗的生產季節、魚苗習性、魚苗的過篩分類方法和運輸均有詳細的記載。
總體上,淡水魚類養殖發展較早也較成熟,但海水魚類養殖發展緩慢。
三、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魚類增養殖的發展和成就
(一)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魚類增養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魚類增養殖業蓬勃發展,大體經曆四個時期:
1949~1957年,三年恢複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淡水魚類養殖恢複和發展,產量增加。
1958~1965年,漁業發展上的爭論時期,展開“捕撈業”和“養殖業”的全國性討論,確定“養捕並舉”的方針。
1958年5月,鍾麟教授突破了家魚的繁殖技術。
“八字精養法”:“水、種、餌、混、密、輪、防、管”。
1966~1976,我國養魚業的徘徊時期。
1977~至今,我國養殖業高速發展時期。
方針“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並舉,因地製宜,各有側重”。
(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魚類增養殖的成就
1、1958年5月,鍾麟教授突破了家魚的繁殖技術。爾後,我國水產工作者又利用相同的原理和方法解決了草魚、青魚、團頭魴、胡子鯰、中華鱘、長吻鮰、鱸魚、牙鮃、大菱鮃、大黃魚、半滑舌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