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時段的劃分(1 / 1)

音樂時段大致可分為先秦時期(禮樂文化)、封建古代時期即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歌舞伎樂)以及五代宋元明清(劇曲音樂)、自1840年至1949年則是近現代、其餘的就是自1949年至今的當代。

學習音樂史我們應掌握它的四類基本史料——文獻、文物、傳統音樂以及音像製品。

隋唐時確立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直至清朝乾隆帝時期大學士紀曉嵐奉召依照經史子集分類法修篆了《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音樂史部分——上古時期的音樂文化。

音樂的起源:

音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產物,是圍繞著人類進行的。

音樂起源於原始人類為謀生存求繁衍的社會生活之中。

音樂的起源分別與巫術、模仿、勞動有關。

古歌

原始音樂的形式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歌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占重要地位。

關於勞動與生活的音樂——《葛天氏之樂》

關於祭祀與信仰的音樂——《伊耆氏之樂》

關於婚姻與愛情的音樂——《易經.賁》

古樂舞

原始人類的歌舞主要以集體的形式進行。

三人操牛尾,投足一個八闕。

六代樂舞

黃帝時期的樂舞也稱《雲門》,以雲為本族的圖騰。

堯帝時期的樂舞稱為《大鹹》,是人們崇拜天神的樂舞,期望獲得五穀豐收。

舜帝時期的樂舞稱為《韶樂》,被孔子評價為“盡善又盡美”。

夏禹時期的樂舞被稱為《大夏》,主要是歌頌大禹治水的功績。

商湯時期的樂舞被稱為《大濩》,主要是歌頌商湯伐夏桀的功績。

周朝時期的樂舞被稱為《大武》,被孔子評價為“盡美未盡善”。

古樂器

骨笛與骨哨:

我國考古發掘年代最早的樂器是屬新石器時期的河南舞陽賈湖古笛,這一考古發現說明我國古代音樂文化至今已有8000年的可考曆史。

比賈湖骨笛製作水平稍遜,年代也較晚的是浙江餘姚河姆渡骨哨。

塤是一種陶製吹奏樂器。

兩周時期的禮樂文化——

西周初年,周公製禮作樂,建立了完備的禮樂製度,直至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在戰國時期則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局麵,音樂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禮樂製度與宮廷音樂體係

周代是我國曆史上音樂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西周初年建立了禮樂製度,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宮廷雅樂體係。

禮樂製度:

禮樂製度是周公在西周初年製定後人又將其不斷完善而成的。

“禮”即宗法製度和等級製度相互結合的禮儀;“樂”即音樂,包括樂隊樂舞的編製,樂曲樂舞的使用等。

禮樂製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製。

禮樂製度中處處體現了階級的等級 。

宮廷音樂體係

雅樂:

雅樂以禮樂製度為基礎,指的是焦廟祭祀、朝會典禮時演奏的音樂,雅樂是為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的,首先強調的是他的教育意義,雅樂速來為曆代統治者推崇,並被奉為音樂的正宗。

燕樂:

燕樂即宴禮音樂,藝術水平較高,表演形式也很多樣,既有唱歌,器樂演奏,又有民間歌舞以及散樂,少數民族及他國的歌舞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