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和書的介紹(1 / 1)

你好,感謝點開這本書。

本書靈感來源於2014年一個冬夜。在一家銅鍋店裏,父親的小型同學聚會。

他家的酸菜鍋很好吃。肉涮急了就會貼到內壁上發出滋滋聲。但是當晚我沒有關注那讓我害怕的聲音,而是聽了一晚上的故事。

譬如,一個班的同學偷偷聚餐,地點是橋洞。有個同學把自家鍋偷出來,其他同學偷米和菜,女同學留在江邊洗菜做飯,男同學接著去偷。再譬如,有個叔叔被家長關禁閉,幾個同學冒險爬到四樓去找他,後來幾個人一起爬下四樓瀟灑去了。再有,班裏早戀那幾對現在都怎樣了。還真有一對履行誓言,白頭偕老。

那一晚他們講得起勁,我也聽得起勁 ,這是當時的我在瓊瑤於正劇和中小學必讀書單裏接觸不到的。

在此之前,我因為周記裏寫了一篇《秋韻》,被老師批評抄作文書,後來還是我媽親自找解釋,這是國慶去山裏玩,回來看著我寫的。之後我又寫了幾篇秋的散文,還模仿我當時的男神徐誌摩的文字寫了首詩。我還記得那首詩被同學稱讚,回家的路上就定了一個小目標,我要寫好多關於秋的故事,在20歲之前出一本作品集。

回家我就打開了電腦的記事本寫了個有關秋水中楓葉的小詩。那天是2014年10月24日。

在那天晚上,我起了第二個念頭,我想把父輩的故事也寫一本書,名字就叫《那年你們》

2019年,我參加一個現場寫作比賽,將自己的生活小事即興改寫,獲得全校第一。我起了第三個念頭,我可以寫自己的故事,《那年我們》。我孩子的故事《那年他們》。

那麼我這三本書呢?

今年22歲,一本書沒出。留下的作品隻有初中時期的周記,可能還有本科時參加預賽的作品。

其他的,都在2023年1月15日刪掉了,我當時能想起的都刪了。

可能大家也看出來了,我的語序是亂的。

讀研之後,我感覺自己的生活就是混亂的。

一度懷疑,自己不適合做科研吧……考研的初心是什麼……為什麼 一切都不一樣了……

我一遍遍的問自己,沒有答案,隻會更加否定自己。

和家裏打電話,爸爸問我什麼時候能長大,媽媽在旁邊說為什麼這麼笨。

好像讀研就是要長大,但是他們忘記了,我在本科的時候已經到達他們心中“成熟”的目標。所以這也讓我很焦慮。究竟是哪裏出了差錯?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於是,就有了寫這本書的想法。

“尋己”就是尋找自己。過去的我、現在的我、未來的我。發揮讓男友都害怕的理性思維,從第三視角去剖析,通過文字了解自己。

所以這本書會顛覆我之前故意在《那年我們》中營造的完美主義理想生活,而是用冰冷的文字去剖析冰冷的現實。放下麵具看到自己。

我不清楚這本書是否會被大家看見。如果故事追述到小學,可能因為某些原因不能過審。但我還是會寫,因為過去的每一件事塑造了現在的我。

這應該是隨筆的形式,但是現在的我沒有文學、藝術和哲學的支撐。甚至可以預見,有的文章寫到最後滿篇抱怨。空有牢騷而無法總結,這就是我的日常。

我也不確定大家是否能夠讀下去,因為這種囉嗦無序確實沒有現在流行的無腦爽文更吸引人。但我還是要寫。

這一步我必須要走出去。

這就是我想交代的關於整本書的內容:冰冷、現實、無聊、充滿戾氣。如果你還有興趣,歡迎認識我。

2023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