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俯水翼難開,迢迢人間蜀道在。
日月隻臨秋風上,江河還流青山外。
東望浮雲作仙台,天下誰能共一懷。
愁來未覺千杯醉,愁去可與笑滄海。
我生不得長適意,明朝萬裏向蓬萊。
——唐宋浩浩《歸去來》
……
東海蓬萊島偏北十裏,有一孤山,名曰天溟山。
何以取名天溟?隻因島上居住著一位隱世老人——天溟子。
此人已不知活了多少個春秋,但以自己的名字為海島取名,想來是一位不死老人了。
“師父,徒兒這些年已掌握天下勢力分布,心中已布下大局,如今大唐氣數將盡,徒兒懇求師父,再次讓徒兒出島,一報滅國之仇。”
此時,在這位不死老人麵前,恭敬地跪著一人,其人眉目如劍,深有城府,魁梧的身軀被黑衫籠罩,頭戴一頂鬥笠,江湖氣息濃烈。
天溟子須發如霜,形容枯槁,身骨消瘦以致墨色長衫於風中鼓蕩,他雙目微閉,麵朝滄海,右手掐算片刻,驟然睜開矍鑠有神的雙目,道:“四百春秋更一代,世態有如雲變改。疾,是天地差!遲,是天地差!”
深深一歎,又道:“此行一去,若不更改天地命,往昔算盤盡將泯,去吧!”
“多謝師父!”
……
大唐江山已雄踞神州中土四百餘年,國力昌盛,四海來朝,大唐的建興始於立在長安城中的十二驚溟碑上銘刻著的十二位“驚溟”人物,亦是開國元勳,而大唐的衰敗也將始於這塊曆經百年風雨而巍峨屹立不倒的石碑。
是夜,這塊高達三丈、寬足一丈的石碑下,立著一道頭戴鬥笠、黑巾遮麵的魁偉人影。
他凝視著石碑良久,兀自歎息一聲,緩緩將右掌貼近石碑,甫一運勁,但聽得“嘭”的一聲驚天巨響,石碑碎裂激飛,露出一把三尺長劍,於月輝下閃爍著刺眼的精芒。
黑衣人聽得不遠處人聲鼎沸,向這裏靠近,拔出長劍,拂衣掠向金碧輝煌的高樓上,遙望太極宮方向,下一刻直飛而去。
……
半月後,蜀中,樂山大佛之頂,頭戴鬥笠、黑巾遮麵的黑衣人懷中抱著一名剛出生的嬰兒麵江而望,良久不回頭。
這座樂山大佛麵江而坐,佛頭齊山,足踏大江,雙手撫膝,神勢肅穆,依山鑿成。其雄偉壯觀,世人以“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來形容。
此佛像曆經三代工匠的苦心磨刻方才竣工,阻擋了三江湍急水勢,庇佑後世千載百世。
“若世間真有佛在,何以不庇佑我薑國?”
黑衣人迎風而立,喟然一歎,懷中嬰兒忽然啼哭起來。
忽聽得淩雲寺方向傳來一陣馬嘶奔蹄聲,不久後,數十名穿著尤似銀麟的鎧甲禁軍持刀劍奔來。
黑衣人向右俯瞰,但見一眾禁軍威風凜凜,氣勢淩人,路經大佛膝下,赫然勒馬,為首之人抬目而望,右手一揮,大喝道:“擒住此人!”
一聲令下,一眾禁軍施展不凡的輕功,一踏馬鞍,沿著淩雲大佛一步數十丈,轉瞬間便躍到了佛頭上,將頭戴鬥笠的黑衣人圍住。
這行人輕功十分了得,逆行二十丈高的大佛如履平地,奔行如飛,俱是當今大唐神策禁軍。
率領眾神策軍者,正是當今大理寺卿、被唐皇親封“大唐第一神捕”的狄懿。
半月前的某夜,十二驚溟碑被毀,碑中塵封百年之久的驚溟劍丟失,且蕭妃及其所生太子慘遭毒手橫死。
唐皇盛怒之下,連夜讓他率領一千神策軍、三千禁軍追查元凶,豈料他剛領命出長安城,便見到一位頭戴鬥笠、懷抱一名啼哭不止的嬰兒的黑衣人。
沒等發問,此人便一掌拍出,將十幾名禁軍擊斃,後又飛離長安城,一路南下,狄懿一路追至西蜀地界來。
期間,與此人交過手,但是他武功當真是天下無雙,一千神策軍喪命九百多,三千禁軍一個不剩。
這是他狄懿生平接過最棘手,也是最恥辱的一件案子。
黑衣人從容淡定,冷冷說道:“看在大佛的麵子上,你等自行了斷,別等我出手。”語氣極為冷傲不屑。
狄懿深知此人武功好深得可怖,但亦不懼,手中兩把铩龍鐧直接橫擊過去,隨後剩餘的十幾名神策軍也一齊湧上。
黑衣人隻伸出右手,氣凝右掌,左右一掌,狄懿以及眾神策軍直覺澎湃的勁氣撲麵而至,根本來不及作何擋護,當即被擊得吐血倒飛,有幾名跌下大佛,死狀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