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免疫學的第1234章(1 / 2)

免疫學的發展史:經驗免疫學時期,經典免疫學時期,近代和現代免疫學時期。

現代免疫學:動物(人)機體對“自身”和“非自身”的識別,並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質,從而保持機體內外環境平衡的一種生理學反應。

免疫性:是指保護機體不受外來侵害的特性,是機體保護自己的特性。

自然免疫(非異性免疫):是機體生來就有的,而且始終存在的防禦機製。

特點:①生來具有,遺傳獲得②反應迅速,針對範圍廣。③非專一性,④臨時性⑤先發生⑥效應細胞,吞噬細胞。

組成:①屏障結構:皮膚和黏膜屏障,血腦屏障,胎盤屏障②吞噬細胞:吞噬,分解生物大分子,殺滅病原體③正常組織和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抗體,補體,溶菌酶。

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是機體通過抗原誘導獲得的免疫應答而產生的對於非自生物質的抵抗性。

特點:①個體出生後,由於接觸抗原而獲得。

②反應迅速,針對性強。

③有多樣性,記憶性。

④專一性。

⑤後發生。

⑥bt免疫活性細胞。

免疫應答:原始免疫應答和獲得性免疫應答,後者包括細胞免疫的體液免疫。

免疫係統: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

免疫係統的三大功能:免疫防禦,免疫自穩,免疫監視。

免疫防禦,過強超敏反應,過低免疫缺陷。

免疫自穩,自身免疫性疾病(係統性紅斑狼,過敏性性疾病)

免疫監視,過低導致腫瘤發生和持續性的病毒感染。

抗原(Ag):是一類能夠誘導機體免疫應答,並能與相應抗體或T細胞受體發生特異性反應的物質。

抗原的特性。①免疫原性:是指當一種物質免疫機體後能誘導機體產生抗體或者激活淋巴細胞產生免疫應答的特性。②特異反應性:是指一種物質(抗原)能與機體特異性結合的特性。

根據抗原物質的特性,可以分為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特異反應性的物質,半抗原隻有特異反應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質。

超抗原是指一類隻需極低濃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細胞活化,產生極強的免疫應答的抗原因子。

超抗原的作用機製。① 無MHC限製性②被t細胞識別之前不需要經過APC處理③超抗原不是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而是附著於凹槽的外側。

抗原的化學性質:①分子組成:蛋白質,脂蛋白,糖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組成。②分子大小:大分子物質比小分子物質的免疫原性強。③結構越複雜,免疫原性越強。

抗原決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又稱抗原表位,是位於抗原分子表麵或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特殊結構的化學基團。

影響免疫原性的因素:1)抗原分子的特性:①異物性:異物性的程度取決於其與機體的親緣關係,親緣關係越遠的異物性越強,即免疫原性越強。②一定的理化性狀。

2)宿主生物係統。①受體動物的遺傳因素。②受體動物的年齡,性別與健康狀況。

3)免疫方法的影響。①劑量適當。②接種間隔要適當,次數不要太頻繁。③皮內>皮下>肌肉>腹腔>靜脈。

抗體(Ab):是介導體液免疫的重要效應分子,是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所產生的糖蛋白。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原活性的,或化學結構相似的球蛋白。

抗體與免疫球蛋白之間的關係:抗體是免疫球蛋白,並非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體活性。

免疫球蛋白的結構:

1)整體呈“Y”形,兩條相同的重鏈(H鏈),兩條相同的輕鏈(L鏈);四肽鏈結構,鏈間二硫鍵連接,有氨基端和羧基端。1.重鏈由440~550個氨基酸組成,輕便由21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為κ(卡帕)和λ(蘭布達)。

2.可變區(V區):氨基酸組成及排列順序變化較大;恒定區(C區):氨基酸序列保守。可變區裏麵又分為高變區和骨架區。

3.功能區:圖在相冊。功能區的作用:

①重鏈可變區和輕鏈可變區:是抗原特異性結合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