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精忠報國(2 / 3)

建炎元年八月(1127年9月),嶽飛北上,入河北招討使張所軍中,借補“正八品修武郎”,充中軍統領。張所很賞識嶽飛,又很快升嶽飛為“從七品武經郎”、任統製。建炎元年九月中旬(1127年10月間),張所命王彥任都統製,率嶽飛和張翼、白安民等將前去收複衛州等地。隨即張所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王彥一軍成為孤軍。

王彥駐軍衛州新鄉縣(今河南新鄉市)的石門山,為集結金軍所包圍,因此謹慎出戰。時年24歲的嶽飛有些年少氣盛,責備王彥膽怯:“二帝蒙塵,賊據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率領部下擅自出戰,攻占新鄉縣。但馬上遭到集結而來的金軍部隊攻擊,王彥部潰散。王彥收拾殘部退守衛州共城縣(今河南輝縣)西山,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王彥和他的部屬們都在臉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是謂“八字軍”,後來發展到數萬人,收複數百裏的地方。金軍屢次進行圍剿都沒有成功。嶽飛則率殘部在太行山區轉戰一段時間,聽到八字軍壯大的消息後,前住王彥的山寨叩門謝罪,希望重歸王彥軍。但王彥對嶽飛說:“汝罪當誅,然汝去吾已久,乃能束身自歸,膽氣足尚也。方國步艱危,人材難得,豈複讎仇報怨時邪!吾今舍汝。”既沒有追究嶽飛,也沒有接納嶽飛。

[編輯本段]【組嶽家軍】

飛廟壁畫-嶽家軍完顏宗弼占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宋高宗。宋高宗從明州乘船經海上逃到溫州避難。

完顏宗弼占領明州後,無法活捉逃到海上的宋高宗,劫掠一番決定撤兵。金軍利用大運河,將劫掠所獲用船運往北方,一路攻破秀州、平江府、常州,準備自鎮江府北渡。三月,完顏宗弼被韓世忠所部八千餘人在黃天蕩攔截,被困四十日。因為有漢奸獻策,金軍掘通河道將船隊經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長江江麵。韓世忠趕去攻擊,卻被金軍的火箭擊退。

嶽飛在此間帶領東京留守司軍的殘部轉戰廣德軍,六戰皆捷,俘虜王權等偽軍將領四十多名。駐軍廣德軍的鍾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饑,卻不敢擾民。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宜興知縣錢諶(chén,作姓時讀shèn,zhōng)通知嶽飛說縣裏的存糧夠一萬人吃十年,歡迎他率軍保護縣境。二月,嶽飛進駐宜興,屯於張渚鎮。在宜興,嶽飛收降了因政局混亂而在當地為匪的多支部隊以及金軍強征來的河北偽軍。嶽飛自己就是河北人,平等對待河北、河東等地的簽軍。偽軍們都傳話說:“此嶽爺爺軍。”爭來降附。

三月,金軍在劫掠秀州和平江府之後,攻向常州。常州知州周杞探知這一情況,派趙九齡(是曾經在張所的河北招撫司裏和嶽飛共事過的熟人)到宜興縣請嶽飛前來鎮守常州。但在嶽飛啟程之前,周杞已經緊隨趙九齡也來到了宜興縣,放棄了常州城。嶽飛與周杞、趙九齡一起帶兵北進,前後四戰,奪回常州。又尾隨追襲於鎮江府東邊,再捷。此時,原杜充手下的統製、現已成為割據一方的盜匪的戚方攻陷了廣德軍,嶽飛忙趕回宜興縣,帶一千多騎兵赴廣德軍,但戚方已西去攻打宣州。

宋高宗已從海上逃回越州,任命張俊為浙西路江東路製置使,“諸將並受節度”要收複建康。張俊自己的部隊是宋高宗原來的河北兵馬大元帥府的嫡係部隊,他隻派嶽飛統率的原宗澤、杜充的東京留守司的非嫡係部隊當前鋒去攻打金兵鎮守的建康府。四月二十五日,嶽飛在位於建康城南三十裏的清水亭首戰大捷,金兵橫屍十五裏,斬得耳戴金、銀環的女真人頭一百七十五級,活捉女真軍、渤海軍和漢兒簽軍四十五人。五月初,嶽飛到達清水亭以西十二裏的牛頭山紮營,夜裏令百人敢死隊穿黑衣混入金營中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殺傷甚眾。

完顏宗弼於五月十日退到建康城西北十五裏的龍灣鎮(靖安鎮,靜安)。嶽飛以騎三百、步兵二千馳至新城,大破之。五月十一日,完顏宗弼從龍灣撤退到長江對岸的真州六合縣宣化鎮。嶽飛追至龍灣鎮,實現了四年前“靖康之難”前一年金國第一次伐宋時西軍老將種師道的“(江河)半渡邀擊金軍”的遺願,完全消滅了留在南岸的所有金軍。金軍損失慘重,女真人被斬的“禿發垂環者之首無慮三千人”,千夫長留哥等二十多名高級軍官被俘,其中僅在龍灣鎮一地就俘獲包括八名女真人在內金兵三百多人。韓世忠和嶽飛給予金軍重創,以至完顏宗弼回到北方見到熟人就“相持泣下,訴以過江艱危”,這一年金國皇太弟完顏斜也死時的遺囑裏也對南宋迅速增長的戰力表示憂慮:“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

五月下旬,嶽飛親自押解這些戰俘去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嶽飛先見到了上司張俊,張俊通知嶽飛朝廷要派他鎮守江南東路的饒州(今江西波陽縣),嶽飛認為這樣不妥而上奏:“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護腹心。”宋高宗嘉納。

範宗尹向宋高宗推薦嶽飛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嶽飛辭謝,改命為淮南東路一重難任使。這時金軍攻楚州,宋高宗詔張俊援之。張俊自己的部隊是宋高宗原來的兵馬大元帥府的嫡係部隊,推辭不去,又派嶽飛統率的原東京留守司的非嫡係部隊當前鋒去,並命令劉光世出兵援嶽飛。嶽飛屯三墩,不久到達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女真酋長七十餘人。但劉光世等皆未跟進,嶽飛此時還沒有成立自己的“嶽家軍”,師孤力寡無法救楚州。宋高宗詔嶽飛還守通州、泰州,有旨可守就守,如不可守,但以沙洲保護百姓,伺機掩擊即可。嶽飛以泰州無險可恃,退保柴墟,戰於南霸橋,大敗進攻的金軍。這以後,嶽飛才擁有了人馬萬餘,著手建立所謂的“嶽家軍”。

紹興元年(1130年)七月,宋廷因原有的正規軍“禁兵”已被戰亂打散,重新編組新的正規軍。將張俊所部組建為“神武右軍”,韓世忠所部組建為“神武左軍”,兩人均為都統製。王𤫉所部組建為“神武前軍”,陳思恭所部組建為“神武後軍”,兩人均為統製。嶽家軍在張俊所部,軍號定名為“神武右副軍”,嶽飛為統製,屯駐洪州。原神武右副軍統製顏孝恭的兵馬撥屬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司,空缺由嶽飛填補。十月,宋廷又將嶽飛武官虛銜升為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為從五品的遙郡觀察使。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製辛企宗因鎮壓福建範汝為之亂不力而被削職,嶽飛的“神武右副軍”改名為“神武副軍”,並升遷為都統製。

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末,嶽飛被任命為知州、兼荊湖東路安撫使、都總管,統率軍馬前往潭州。二月,主戰派頭號人物李綱被起用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嶽飛等將領劃入李綱部下[51],討伐湖東路的盜匪曹成。當時嶽家軍的兵力為一萬二千餘人,嶽飛以二千人駐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餘的一萬多人進攻曹成的部隊。戰鬥中嶽家軍盡占優勢,但曹成部下悍將楊再興驍勇異常,先是攻入嶽家軍第五正將韓順夫的營地,將韓砍折一臂而死,後又殺死了嶽飛的胞弟嶽飜。但楊再興最終被嶽家軍俘虜,被嶽飛收服而成為日後嶽家軍的著名悍將之一。李綱稱讚嶽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斷言他“異時決為中興名將”。閏六月,嶽飛升三官為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仍屬從五品。討伐曹成後,嶽家軍兵力增一倍,達二萬三千到四千人左右,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軍相差不多。

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嶽飛第二次朝見宋高宗。宋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嶽飛”四字,繡成一麵戰旗,命嶽飛在用兵行師時作為大纛。又任命嶽飛任江南西路舒蘄州製置使,將駐守蘄州的統製李山,屯紮江州的統製傅選兩支部隊並入嶽家軍,將淮南西路舒州和蘄州的防務並入嶽飛的防區。嶽家軍的軍號也由“神武副軍”升格為“神武後軍”,但嶽飛的官銜卻由都統製改回統製,這是因為他的資曆尚淺,還不能和“神武左軍”都統製韓世忠、“神武右軍”都統製張俊相比。

[編輯本段]【首次北伐】

紹興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軍統製、襄陽府鄧州隨州郢州鎮撫使、兼襄陽知府李橫和隨州知州李道聯合伊陽縣風牛山寨的翟琮北伐偽齊劉豫。偽齊部隊紛紛倒戈,牛皋、彭玘、趙起、朱全、牛寶、朱萬成等軍歸附於李橫,董先、張玘、董震等軍歸附於翟琮,偽齊唐州知州胡安中由李道招降。李橫和牛皋、彭玘等克複了汝州(今河南汝州市)、潁昌府(今河南許昌市)、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市)等地。翟琮和董震、張玘、董貴、趙通等攻入西京河南府,處決了盜掘宋朝皇陵的偽齊河南尹孟邦雄。但劉豫馬上向金軍求援。三月間,金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會合李成所率二萬偽齊軍,在開封西北牟施岡同宋軍會戰。李橫、牛皋等軍被金方重鎧鐵浮圖騎兵擊潰。到十月為止,翟琮的伊陽縣風牛山寨大本營、鄧州(今河南鄧州市)、隨州(今湖北隨州市)、唐州(今河南唐河縣)、襄陽府、郢州(今湖北鍾祥市)等地相繼被金軍攻占陷落,李橫、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張玘等全部退到江南西路,彭玘戰死。偽齊的李成、許約等聯絡割據洞庭湖的楊幺、黃誠叛軍,約定來年六月間南北夾攻,偽齊軍和楊幺軍水陸並進,順江東下,“前去浙中會合”,消滅南宋政權,雙方“建國通和”。

敗逃到長江一帶的宋軍中,李道、牛皋等屢次申狀嶽飛和江南西路安撫製置大使趙鼎,“乞聽嶽飛節製”。宋廷於是將牛皋、董先共一千餘人以及李道等部並入嶽家軍,張玘也撥歸嶽飛統轄;翟琮改任江南東路兵馬鈐轄,獨立成軍;李橫和嶽飛基本同級別,不願隸屬嶽飛,其一萬五千人馬改隸官職更高的張俊。

紹興四年(1134年),為擊敗偽齊軍和楊幺軍的合兵計劃,嶽飛決定先打李成、後打楊幺,“先襄漢,襄漢既複,李成喪師而逃,楊幺失援矣。第申嚴下流之兵以備之,然後鼓行。”朝廷裏,宰相朱勝非支持這一作法:“襄陽上流,襟帶吳、蜀。我若得之,則進可以蹙賊,退可以保境。今陷於寇,所當先取。”剛從江南西路調任政府參知政事的趙鼎也支持嶽飛:“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而惟獨簽書樞密院事徐俯卻反對委派嶽飛出兵,戍守淮南西路的劉光世也要求代替嶽飛“措置荊襄”。最後宋廷決定由嶽家軍出兵收複襄漢,劉光世軍增援,王𤫉軍牽製洞庭湖的楊幺軍。宋廷正式任命嶽飛為荊湖北路前沿統帥,在他的製置使官職上添入“兼製置荊南、鄂、嶽”的加銜,嶽家軍裏增加荊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部約一千九百人,崔邦弼部三千人,以及荊南鎮撫使司的兵馬。嶽家軍當時用於進攻襄漢六郡的總兵力,大致在三萬五千人左右。

由於再敗對戰局有重大影響,南宋朝廷非常看重這次嶽飛的出征。出師前,趙鼎又生怕嶽飛有失,上奏高宗:“陛下渡江以來,每遣兵將,止是討蕩盜賊,未嚐與敵國交鋒。(嶽)飛之此舉,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則使偽境益有輕慢朝廷之意。”為了使嶽飛之“將佐竭力奮死”,“以濟事功”,宋高宗親自手詔,稱嶽飛曾保奏王貴、張憲和徐慶三將“數立戰效,深可倚辦”,“理宜先有以旌賞之”,給王貴等三人頒賜撚金線戰袍各一領,金束帶各一條。宰相朱勝非遣使通知嶽飛,隻要得勝即授予他節度使的頭銜。宋高宗又特令張俊的神武右軍和楊沂中的神武中軍分別甄選戰馬各一百匹撥給嶽家軍,並在嶽飛的製置使官銜上又增加“兼黃州、複州、漢陽軍、德安府”的加銜。嶽家軍自鄂州渡江攻郢州,嶽飛在江心對幕僚們發誓:“飛不擒賊帥,複舊境,不涉此江!”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五日,嶽家軍開到郢州城下。偽齊郢州知州荊超和長壽知縣劉楫率一萬多人馬守城,拒絕投降。由於後勤供應有困難,嶽家軍的軍糧不過兩餐飯,但嶽飛卻說:“可矣,吾以翌日巳時破賊!”六日黎明,嶽家軍開始總攻。荊超投崖自殺,劉楫被活捉後斬首,偽齊守軍被殺達七千人。

然後嶽家軍分兵兩路,張憲和徐慶率軍往東北去進攻隨州,嶽飛率主力往西北主攻偽齊大將李成駐守的襄陽府。李成不戰而逃,五月十七日,嶽飛占領襄陽。而另一邊,偽齊隨州知州王嵩堅守不出,張憲和徐慶連攻數日不果,牛皋自告奮勇,隻帶三日口糧領兵支援張憲和徐慶。五月十八日,三日糧食尚未吃完,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軍攻下隨州城,其中十六歲的嶽雲使兩杆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攻上城頭。五千偽齊軍被殲滅,王嵩被俘並被押赴襄陽府處斬。

和前一年(1133年)對付李橫北伐一樣,劉豫急忙調度兵力並請來一部分金兵,集結在鄧州東南的新野市、龍陂、胡陽、隨州的棗陽縣(今湖北棗陽市)以及唐州、鄧州,加上李成逃到新野的部隊,號稱三十萬大軍。嶽飛命統製王萬和荊南府鎮撫使司統製辛太守住清水河,引誘偽齊軍進攻。辛太怯戰,竟私自逃往峽州宜都縣(今湖北枝城市)。六月五日,王萬軍與偽齊軍交戰後,嶽飛親率主力夾攻,擊敗了李成軍。第二天,李成又列陣求戰,卻犯了劉邦在彭城之戰中犯的戰術錯誤,被嶽飛看出破綻。對於王貴、牛皋等將的請戰,嶽飛說:“且止,此賊屢敗吾手,吾意其更事頗多,必差練習,今其疏暗如故。夫步卒之利在阻險,騎兵之利在平曠;成乃左列騎兵於江岸,右列步卒於平地,雖言有眾十萬,何能為!”嶽飛舉鞭對王貴說:“爾以長槍步卒,由成之右擊騎兵。”又對牛皋說:“爾以騎兵,由成之左擊步卒。”和劉邦在彭城之戰的敗局相似,李成的前列騎兵潰散之後,將後列騎兵擠入水中淹死,軍隊崩潰一敗塗地。李成一軍元氣大傷,後來再也沒能反攻襄陽府。

劉豫不斷火急向金國求援,但是完顏宗弼剛剛在三月被吳玠一軍在仙人關大敗,金軍主力損折很大,元氣未複。又恰逢盛夏,女真人不耐酷熱,正在北方避暑。於是隻派了一員史書上未記錄姓的、名叫劉合孛堇的二等戰將,會合李成,拚湊了陝西和河北簽軍數萬,在鄧州西北紮了三十多個營寨防守。

在備辦糧草準備了一個多月以後,王貴和張憲分別率軍從光化路和橫林路向鄧州挺進。七月十五日,王貴和張憲兩軍在鄧州城外三十幾宋裏,同數萬偽齊軍和金軍激戰;王萬和董先兩部突然出現夾擊,擊敗了對手。金將劉合孛堇隻身逃竄。嶽家軍俘降簽軍將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取戰馬二百多匹,兵仗數以萬計。偽齊軍高仲退守鄧州城。七月十七日,嶽家軍攻城,嶽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攻下鄧州活捉了高仲。嶽飛為避嫌,隻報了嶽雲隨州之功,未將鄧州之功申報。事隔一年,宋廷查清此事,方才將嶽雲升遷武翼郎。由於嶽雲勇猛善戰,被稱為“贏官人”。

七月二十三日,選鋒軍統製李道攻占唐州。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裏,再次擊敗偽齊軍和金軍。同一天,信陽軍也被攻下。偽齊唐州知州、信陽軍知軍、通判等官員被俘共五十名。第二年,宋高宗為此特獎賞李道和崔邦弼金束帶各一條。

七月二十六日,劉光世部將酈瓊才率五千援軍趕到,但已經無仗可打。嶽飛特別上奏,懇求給這五千人“先次推賞”,“卒使不沾寸賞,恐咈人情”。

克複襄漢是嶽飛的第一次北伐,由於兩三個月前吳玠仙人關之戰大破金軍主力,幫助了嶽家軍完成了自南宋開國八年以來第一次收複了大片失地的目標。收複的地方包括前一年丟失的原先李橫的轄區,以及額外的原由偽齊控製的唐州和信陽軍。

[編輯本段]【鎮守襄漢】

克複襄漢後,嶽飛麵臨的是新恢複的中原地區的後勤防務問題,這是以後直到金哀宗時金國被滅中原被克複後都一直困擾宋軍的問題。這些地方因為“久罹兵火”,原來的居民“或被驅虜,或遭殺戮,甚為荒殘”,以至於“百裏絕人,荊榛塞路,虎狼交跡”,“野無耕農,市無販商,城郭隳廢,邑屋蕩盡,而糧餉難於運漕”。凡是這樣克複失地的宋軍,都有一個兩難的防務問題:“若少留將兵,恐複為賊有”;“若多留將兵,唯俟朝廷千裏饋糧,徒成自困,終莫能守”。

因為後勤的問題,嶽飛隻能將主力撤回,留少量兵力戍守。張旦被任命為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安撫使、兼襄陽知府,牛皋為安撫副使,李道任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四州都統製,配置軍士2000人,守衛襄陽府;周識和李旦率150名軍士守郢州;孫翬和蔣廷俊率200名軍士守隨州;舒繼明和訾諧守信陽軍;戍守襄陽府的2000人中分撥出來一部分,由高青和單藻帶領守唐州,由張應、黨尚友和邵俅帶領守鄧州。這些官員在收複的防區內整治防務,恢複生產。偽齊劉豫李成的軍隊雖然不時騷擾,卻始終不能奪回襄漢六郡的控製權。

襄漢六郡原來分屬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這次收複之後,宋廷為統一管理,單設襄陽府路。除在襄陽府設安撫使司外,不按製度設置“差監司”、即轉運使司等文人監軍係統,“止委製置使嶽飛措置”。這是戰時對宋朝曆來的文人控製武將軍隊的反動,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有一定的影響。

此時嶽飛作為武將不敢居功,上奏說自己“人微望輕,難任斯職”,要辭去製置使並請求宋廷另“委任重臣,經畫荊、襄”。宰相趙鼎認為:“湖北鄂、嶽,最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嶽)飛鄂、嶽州屯駐。不惟淮西藉其聲援,可保無虞,而湖南、二廣、江、浙亦獲安妥。”宋高宗同意趙鼎的主張,確定嶽飛改駐荊湖北路的首府鄂州(今湖北武昌),自此嶽家軍的大本營就定在了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