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章被抓後贛州府最大的官就是通判趙忠誠了。
趙忠誠沾了個皇姓但卻不是皇室中人,自然對這個朝廷也談不上多忠誠。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抱怨自己投錯了胎,同樣都姓趙憑啥自己不是個王爺。
在劉文章還主政的時候,這位贛州的二把手完全不理政事,不是去青樓聽曲就是到贛河岸邊釣魚,頗有一種參悟透人生的灑脫感。
不過此人也有個優點,不貪。要說這大商官員有能力的很多,但不貪錢的比金子還稀缺,趙忠誠混在這群官裏都得上是塊金子。
贛州的雨一停,衙門的官員們就坐不住了,也不知道是哪個天才率先在府衙大堂提出來修河堤,竟然引起一群同僚的呼應,造成官員勤政的原因也很簡單,修河堤能貪錢。
於是幾個心懷發財夢的官員竟直接找上了還在青樓聽曲的趙忠誠,說明了修河堤的事宜。現在贛州趙忠誠官最大,修河堤的手續簽字還得指望這位爺呢。
趙忠誠的回答很幹脆:沒錢,不簽。
要知道這位通判雖然不管政事,不過基本常識還是有的。修河堤要花的銀子何止百萬,如果朝廷不撥款單靠一個府衙微薄的庫銀怎麼能修好河堤呢。
但同僚的麵子也不能不給,通判小腦瓜子一轉,有了!
贛州府沒錢,但寧家可是江西最大的商戶啊,寧家肯定是有錢的,況且贛州被淹以後寧家可是為了賑災忙裏忙外,賑災糧就發了近萬擔,
一看就是有錢的主。趙忠誠一拍大腿,“你們去找寧家,讓他跟官府合作修堤,這錢不就有了麼。”
幾個官員聞言紛紛附和,不住的誇讚上司有著讓人望塵莫及的智慧。趙忠誠聽著官員的馬屁有些厭惡的擺擺手,他可不像南昌侯那般執著於聽屁,中年老爺們的馬屁哪比的上妙齡女子的曲兒來的動聽。
找到生財之道的官員們馬不停蹄來到了寧府,這時節賑災還在繼續,寧府門口的施粥棚裏還有大批的災民舔著手裏早已光滑能照出人影的破碗。
自從知府因為得罪了寧家被抓回了京城,寧府的大門在贛州官員的心中就多了一絲畏懼。竟然徘徊在寧府門前誰也不敢先去進門。還是掌管河槽的官員硬著頭皮走了進去,金錢的吸引力最終壓製住了心中的恐懼。
此時寧誠還在書房等著趙雲換衣物,單是查個河堤總不能一直穿著甲胄,在聽到小廝通報說贛州的官老爺們前來拜訪自己,寧誠先是一愣,隨後莞爾笑道:“看來咱們的工作可以變得輕鬆些了。”
在救災最緊張的節骨眼上,能讓這群自視甚高的官員自降身份來到一位商人家,隻有一個原因:要錢來了。
會客廳,寧誠端坐在椅上,身邊坐著法正曹操等一眾謀士,對麵五把座椅被五名贛州的官員所占,看這陣仗更像是雙方談判。
河槽官員姓李,這一趟本就是為了整修河堤而來,贛州官員這邊自然是由這位仁兄主持。
李大人先是誇讚了寧家賑災有功,對朝廷和百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後便開始聲討劉文章在任時對寧家做出的種種不公行為,替寧家鳴不平的同時也與曾經的上級劃清了界限。在抬高了寧誠的身份後,李大人才說出了此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