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十全十美-名詞(1 / 3)

1.萎縮: 已發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體積縮小。

2.增生:是指由於實質細胞數量的增多,導致組織、器官的體積增大.

3.化生: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轉化為另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的過程.

4.變性:是指由於物質代謝障礙致細胞漿內或細胞間質內有各種異常物質或是異常增多的正常物質的蓄積.

5.壞死:是活體內範圍不等的局部細胞死亡.

6.虎斑心:心肌脂肪變性時,常累及左心室的內膜下及乳頭肌,肉眼上表現為大致橫行的黃色條紋,與未脂肪變的暗紅色心肌相間,形似虎皮斑紋,稱為虎斑心.

7.壞疽:壞疽是身體內直接或間接地與外界大氣相通部位的較大範圍壞死,並有腐敗菌生長而繼發腐敗.

9.潰瘍:皮膚、粘膜處較深的壞死性缺損稱為潰瘍。

10.竇道:由於壞死形成的開口於表麵的深在性盲管稱為竇道。11.瘺管:兩端開口的通道樣壞死性缺損稱為瘺管.

12.空洞:在有天然管道與外界相通器官內,較大塊壞死組織經溶解後由管道排出後殘留的空腔,稱為空洞.

13.機化:由新生的肉芽組織吸收、取代壞死物或其他異物的過程稱為機化。14.凝固性壞死:是壞死組織的蛋白質凝固,還常保持其輪廓殘影

16.液化性壞死:是壞死組織因酶性分解而變為液態,常發生於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質多的腦和脊髓,又稱軟化。

17.纖維素樣壞死:發生於結締組織和血管壁,由於壞死物呈顆粒狀或小條狀強嗜酸性紅染,狀如纖維素,故稱纖維素樣壞死又稱為纖維素樣變性.

18.肉芽組織:由新生薄壁的毛細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並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肉眼表現為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形似鮮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9.瘢痕疙瘩:當瘢痕組織增生過度,突出於皮膚表麵並向周圍不規則地擴延,稱為瘢痕疙瘩。

20.創傷愈合:機體受到外力作用,皮膚等組織出現斷裂和缺損後的愈複過程,包括各種組織的再生和肉芽組織的增生,瘢痕形成的複雜組合。

21.淤血:器官或組織由於靜脈回流受阻,血液淤積於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內而發生的充血,稱為靜脈性充血,又稱為被動性充血,簡稱淤血。

22.血栓形成:在活體的心髒和血管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集成固體質塊的過程。所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Thrombus.

23.栓塞:在循環血液中出現的不溶於血液的異常物質,隨血液運行阻塞血管的現象,阻塞血管的異常物質叫Embolus.

24.梗死:器官或局部組織由於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導致缺氧而發生的壞死.25.心衰細胞:肺淤血時,出現淤血性出血,肺泡腔內出現的紅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血紅蛋白轉變為含鐵血黃素,這種細胞常在心力衰竭時出現,故謂之心衰細胞.

26.檳榔肝:慢性肝淤血時,肝小葉中央靜脈和附近的肝竇擴張淤血而呈暗紅色,小葉中央區肝細胞受壓而萎縮或消失,小葉周邊區肝細胞因缺氧發生脂肪變性而呈黃色,致使肝切麵呈現紅黃相間的檳榔樣花紋,故稱檳榔肝。

27.減壓病:當氣壓驟減時,溶解於血液的氣體迅速遊離引起的氣體栓塞稱減壓病。

28.炎症:具有血管係統的生活機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複雜防禦反應,是損傷、抗損傷和修複三位一體的綜合過程。

29.偽膜性炎:發生於粘膜的纖維素性炎,滲出的纖維蛋白、壞死組織和中性粒細胞共同構成偽膜,還可有細菌.

30.絨毛心:心外膜腔滲出以纖維素為主時,覆蓋於心外膜表麵的纖維素可因心髒的不停跳動和牽拉形成絨毛狀,稱為絨毛心。

31.蜂窩織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指結締組織的彌漫性化膿性炎,表現為大量中性粒細胞的彌漫性浸潤。

32.膿腫::局限性的化膿性炎症,組織發生溶解壞死,形成充滿膿液的腔。33.肉芽腫:由滲出的單核細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細胞形成的界限清楚的結節狀病灶,(注意肉芽組織的區別

名詞解釋

1.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製,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醫學基礎學科.

2.病理生理學:是通過研究患病機體的代謝和功能改變來闡述疾病.

3.屍體剖檢:簡稱屍檢,是指對死者的遺體進行病理解剖檢查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4、活體組織檢查:簡稱活檢,是指用局部切除,鉗取,穿刺針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術方法,從患者活體采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

5.細胞學檢查:指通過采集病變部位的細胞,製作刮片,塗片,刷片、印片等染色後進行病理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