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此生已許眾生 難許卿(1 / 2)

康熙十五年八月初十,享年六十有二的玉琳國師在淮安法王寺趺坐圓寂。

在禪房之外,兩位同樣年邁且疲憊的尼姑從人群中走出,她們身穿素衣,緩緩跪在門前。她們雙手合十,虔誠地祈禱著。而跪在最前麵的那位尼姑,專注且深情地望著禪房內,向著高坐在蒲團上的玉琳國師。眼看著玉琳國師離去,正是與他有八百年約定的珍格格。

玉琳國師的雙眼漸漸變得模糊,他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崇恩寺大殿,再次看到了曾經讓他心醉神迷的珍格格。那時,她如同初綻的花朵,鮮豔欲滴;猶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照亮黑暗。

看到她緩緩走近,他的嘴唇微微顫動,一滴清淚自他的眼中悄然滑落,無聲地訴說著他說的情感世界。

他其實早已將所有的話語精心安排好,隻等她的到來。然而,她來了,卻無需再言說。她的出現,便已足夠說明一切。

他的視線逐漸變得模糊,一片朦朧的美感在眼前蔓延。這種朦朧並未帶來恐懼,反倒是讓他感到寧靜與安詳,直至眼前一片黑暗。

這一生,時光如梭,兩人在輪回中曆經滄桑,深嚐“愛別離苦”的煎熬。相互尋覓了800年,終於再度彙聚,且再度一見鍾情。然而此生已將眾生牽掛,卻難再為你停留!

這一世,珍格格的堅定情感確實讓人深感動容。然而,那時候的玉琳和尚已經覺察到紅塵之愛的短暫和虛幻。他已決意將畢生精力獻給眾生的大愛。一直以來,玉琳都一力承受著昔日情緣與普世大愛的雙重重擔。他對格格的眷戀從未減弱,但他不再願意讓雙方陷入深深的情愛之海。

因此,他多次回絕了癡情格格的召喚。雖然他曾被迫還俗並迎娶格格,但在新婚之夜,他保持了清醒和決心,用他的智慧和愛心感化了癡情格格,將愛情的糾葛轉化為修道法緣。

世人或疑因果無憑,然而因果之網,疏而不漏,何曾饒過誰?輪回之巨輪,所碾之處,皆為因果交織的痕跡。非一世修行,易解此輪轉之苦。

八百年前的唐朝,柯天仁與白玉蓮以三生緣,互定輪回之約,期待著來世能夠了結此生的誓言。

在八百年後的清朝時期,當玉琳與珍格格在崇恩寺大殿之上首次相遇,四目相對兩人的視線在瞬間交彙,穿越了時空的層層迷霧,前世的記憶如潮水湧現。他們的心靈在瞬間產生了難以言喻的共鳴,這次相遇正是在赴他們前世的約定。珍格格更是不懼生死,在玉琳的危難時刻施以援手。然而,最後珍格格為了不成為玉琳國師的負擔,選擇了出家修行。

三百年後的現代,於林與白玉珍作為玉琳國師與珍格格的轉世,將再續前世未盡的情緣。這段跨越了將近千年的愛戀,是否能順利修成正果?又是否能彌補前兩世的遺憾,真正實現超脫世俗的完美結局呢?

當淮安知縣得知玉琳國師在自己轄境內圓寂的消息後,他不僅立即擺設了香案以恭敬地迎接“如朕親臨”的折扇,更是將此事層層上報,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極大關注。

不久後,康熙皇帝頒下了聖旨,特別命令以國葬之禮厚待玉琳國師,並派遣朝廷重臣主持荼毗之事。此外,還下令修繕法王寺,並修建了一座莊嚴的佛塔,以此永誌紀念玉琳國師的功德。這些安排均表明朝廷對玉琳國師的極度尊敬和榮耀。

自從那座莊嚴壯麗的佛塔落成以來,法王寺的僧侶們就發現,每天都會有一位麵容蒼老的女尼,身披樸素的衣袍,靜靜地出現在佛塔的周圍,手中持著掃帚和簸箕,一絲不苟地清理著塔內塔外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完成後,她會在佛塔前靜坐幾個時辰,然後才步履蹣跚的離開。隻有極少數了解內情的人,才知道這位女尼的真實身份。

這位神秘的女尼引起了宮中的注意。皇帝派出使者前來詢問,然而女尼隻是以一把白玉扇作為回應。那把扇子被使者恭敬地接過,帶回了皇宮。不久之後,皇宮的使者又恭敬地將扇子送了回來。直至那位神秘的女尼圓寂,再也無人過問過此事,因為白玉扇上印著“如朕親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