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鄴城?
劉備驚詫了一瞬,但隨即想想,諸葛亮所說似乎也不無道理。
鄴城的被圍隻是遲早的事情,一旦他劉備和漢國的主力,盡被圍在鄴城之中,似黎陽那般失去了與外界的聯係,整個大漢國的崩潰將無可挽回。
想想黎陽被圍,關羽被迫吃人的境遇,劉備心中就惡寒無比。
“沒錯,我必須離開鄴城,必須!”
劉備心中已有主意,卻又憂慮道:“丞相言之極是,可是鄴城乃大漢國都,朕若就此放棄的話,隻怕對軍民士氣也將造成不小的打擊呀。”
諸葛亮深吸了一口氣,正色道:“如果陛下信任臣,臣願率一軍固守鄴城,而陛下則率另一軍駐於邯鄲,為臣保證糧道,如此內外呼應,必可堅持到顏賊退兵而去。”
這一次,諸葛亮選擇了主動站出來,固守這鄴城。
因為諸葛亮很清楚,鄴城乃是漢國的核心所在,鄴城一旦失守,縱然劉備還活著,也將再無力回天。
隻有守住鄴城,漢國才有存在下去的可能。
而以眼下的形勢,諸葛亮自思劉備麾下,已無一人能勝任堅守鄴城的重擔,這個時候,他也隻有主動站出來,擔此重任。
諸葛亮對自己極有信心,他相信,隻要由自己來統帥鄴城,再加上劉備的在外呼應,必可守住此堅城。
劉備也有些驚訝,似乎沒想到一向求穩的諸葛亮,這一次竟然願主動守此孤城。
事到如今,似乎也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劉備沉思了片刻,當場就想答應諸葛亮的所請。
但就在他開口答應的前一秒,劉備的腦海之中,突然浮現出了諸葛鈴的那封招降之書。
劉備的心頭,頓時便又添幾分隱憂。
思緒急轉,權衡半晌,劉備眼眸微微一動,卻又有了主意。
他便撫著諸葛亮的肩膀,說道:“丞相深明大義,這個時候願為朕鋌身而出,朕實在是欣慰不已,不過,朕也不能讓丞相獨自扛起這份重擔。”
諸葛亮先是一喜,接著又是一奇,不知劉備言外之意。
“這樣吧,朕就留曹仁在鄴城,與丞相共掌兵馬,互相扶持一同堅守城池,朕就移兵邯鄲,為你們死守住糧道。”
劉備並沒有讓諸葛亮獨守鄴城,而是選擇留曹仁在鄴城,明為協助諸葛亮,實則在分諸葛亮的兵權,令他不能獨斷專行。
劉備雖然相信諸葛亮對他的忠誠,但諸葛鈴的這封招降信,多多少少讓他對諸葛亮的信任打了折扣。
便是因此,劉備才決定留下一員大將來鉗製諸葛亮。
那曹仁乃曹家第一大將,精通用兵之道不說,對顏良又是恨之入骨,單憑這一點,劉備就絕對相信曹仁不會投降顏良。
有曹仁,再加上諸葛亮,鄴城必可保無憂。
諸葛亮並不知道那封信的事,隻以為劉備是覺得他未曾領過兵,留他單獨守城不放心,所以才會把曹仁也留下來。
諸葛亮便也沒有疑心,隻拱手道:“陛下英明,臣與曹子孝必當竭盡全力,為陛下守得帝都不失。”
“嗯,朕相信你,如果說天下間隻餘下一人可以讓朕相信,那個人,隻有丞相。”劉備正視著諸葛亮,滿臉的信任。
諸葛亮身形一震,眼眸中也流露出欣慰感動之色
兩天之後,劉備率領著四萬兵馬,趁夜出城,往北撤往了幾十裏外的邯鄲城。
隨劉備出城的,還有他的皇後劉氏,太子劉禪,以及眾多的後宮妃嬪。
張繡、韓猛、徐晃、陳到等諸將,也皆隨禦駕而去。
當然,劉備不可能明言自己是為了避險,所以才撤出鄴城的,他給自己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北狩。
自古以來,皇帝都有離京巡狩的傳統,期間把妻兒老小帶上也是正常,隻不過,劉備在這個時候宣告北狩,明眼人卻都看得出來,他是在避險。
劉備退往邯鄲的情報,很快就傳到了楚營。
楚國文武們對這個情報,都感到有些意外,不敢相信劉備會在這麼關鍵的時候,選擇離開鄴城。
顏良卻冷笑一聲:“爾等都忘了嗎,劉備這輩子最擅長的就是遁走,這個人可是從來都不會把自己置於險地,如今他從鄴城逃走,又有什麼可奇怪。”
顏良太了解劉備了,一語便戳破了劉備的心思。
“陛下言之有理,劉備留在鄴城,隻能等著被我們包圍,他若是被圍了,漢國其他州郡,不土崩瓦解才怪。”法正也讚同顏良的判斷。
如此一來,眾臣們對於劉備的遁走,便不再那麼驚奇。
此時,龐統捋須笑道:“劉備自己退走邯鄲,卻留諸葛亮和曹仁守鄴城,顯然是想內外呼應,撐到我軍久攻不下,退兵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