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日,百花開,鶯鳥歌,好景當賞,陳遊牽著剛買的小驢尋到一處草地,躺下,微風拂麵,好不快活。

一年前的一天,陳遊辭了家裏人滿意的體麵工作,留書一封:天高海闊,心向往之。毅然決然地奔赴另一個城鎮。

從來褚鎮到新鎮不過百餘裏,不出兩日便到。陳遊先是拜訪了昔日的同窗好友,在他的介紹下得了一份書手的工作。

“先前的書手是鎮上有名的張舉人,前段時間進京趕考去了,眼下孫府正缺一個識字的先生。孫老爺好書,常四處尋得一些孤本或佳作,需及時謄抄下來,也愛設局擺宴,邀三五好友吟詩作對,都需得記錄下來。”好友望了望陳遊,繼續說道:“我知陳兄才學過人,心存四方,現下隻能先委屈在此了。”

“這是哪裏話,我初來乍到,多虧有你的幫襯才有此安身之所,還煩請明日為我引薦一下孫府掌事。”

“那是自然。”

次日,陳遊成功進入孫府成為了一名書手,不多日便上手所有的工作。孫府闊氣,給的待遇也是極好的,但出門在外,事事都要用錢,每月也難餘些。

半年後,陳遊埋首在案上奮筆疾書。孫老爺勝友如雲,除了自己收集的,更是不時有人將書籍送上府,都是要留下抄本的。陳遊未有幾日空閑,更遑論體驗新鎮的風土人情。

又三個月後,陳遊的工作得到了孫老爺的高度肯定:“年輕人,我看好你。三日後,孫府設秋月宴,廣邀各方文人,必有滿院絕唱。需當夜整理出《秋月集》,就交由你來辦了。”

告假的話被生生噎了回去,陳遊隻得點頭答應,托人多帶了些新鎮的月餅,給在來褚鎮的父母。新鎮的月餅也沒什麼不同。

陳遊眼下烏青,按時完成了《秋月集》,孫老爺很是滿意,對《秋月集》更是滿意:“如此詩作,如此文章,應當同享!”

之後兩個月,陳遊帶著府裏會識文寫字的小廝,沒日沒夜謄抄《秋月集》,新鎮幾乎人手一本了。

期間,陳遊收到一封父親的來信:

新鎮與來褚鎮不過百餘裏,吾兒究竟在做何豐功偉業,半年多難回一次,中秋節也無法團圓?

豐功偉業,成就孫老爺。

本是想去到一個新環境,找一份清閑的工作,感受一番當地的風光,如今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囚於四方閣。

一月後的某一天,陳遊從案上抬頭,合計了一下攢的銀兩,心裏有了主意。

不久,孫府掌事桌上多出一封請辭信:

掌事,見信佳,在下陳遊,托孫老爺之福,孫府之福,掌事之福,這一年來閱書良多,收獲匪淺,欲尋張舉人之路,一試春闈。書閣灑掃小廝耳濡目染多年,有文人之才,可堪重用。

離開孫府有些時日了,走過新鎮一些不曾去過的地方,隻得感歎,鄰裏、街道、花草、高牆,與來褚鎮何其相似!要去更遠的地方。

此刻,陳遊從草地上起身,牽起剛買的小驢,盤算著下一站。至於為什麼買驢不買馬,自然是要開源節流。江湖路遠,即刻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