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驚喜連連(1 / 2)

隨著洛陽糧荒的逐步解除,以及大規模的開荒耕種開始,艱難的形勢總算得到扭轉,劉和的日子於是好過起來。

從劉和去年八月率軍南下,直到今年三月,劉和在司隸地區的苦心經營,也開始顯現效果,這從開始有人才主動前來投效於他得到證明。

先是名儒鄭眾的曾孫鄭泰,在董卓死後從南陽袁術哪裏返回河南老家,聽說太傅之子劉和如今控製了洛陽,並且向各州發出了《納賢告示》,於是帶著親兄弟鄭渾一起前來洛陽求見劉和。

鄭泰,字公業,世居河南開封,是地道的京城人士。他在大將軍何進輔政期間,曾被任命為尚書侍郎,並遷侍禦史。當時何進密謀誅除宦官,打算征召並州牧董卓率軍入京協助,鄭泰極力勸阻何進說:“董卓強暴殘忍,野心很大,如果倚重他來解決朝政大事,將會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會危害朝廷。”可惜何進剛愎自用,聽不進鄭泰的進言,仍請董卓入京,鄭泰於是棄官返回老家開封。

等到董卓進入洛陽之後,果然擅權作亂,憑借手中兵馬玩弄朝政、廢立皇帝。當時鄭泰被董卓征辟,讓他與城門校尉伍瓊、長史何顒和尚書周毖等一起去選拔天下名士為官。鄭泰與伍瓊、何顒等人便勸說董卓讓袁紹擔任渤海太守,以此來籠絡袁紹,但其實鄭泰是想扶植袁紹作為反對董卓的首腦。

初平元年正月,袁紹在冀州自號車騎將軍,充當關東聯軍的盟主,公開起兵討伐董卓。當時董卓與朝堂大臣商議,打算親自領兵對付關東聯軍,眾臣都不敢出言反對,惟獨鄭泰擔心董卓兵馬強壯,討董聯軍無法取勝,所以出言反對,把反話正著說,忽悠董卓將兵權交給了他。董卓身邊謀士提醒董卓說鄭泰智略過人,其實暗中早已與袁紹等人合謀,如果把兵馬交到鄭泰手中,就等於是讓他交給袁紹這些人,董卓於是趕緊收回了鄭泰的兵權,改拜鄭泰為議郎。

後來,董卓遷都長安,司隸地區鬧起饑荒,京城當中的許多士大夫都無法生活,當時鄭泰家中有錢,於是每日舉行聚會,救濟了很多人。再後來,鄭泰與荀攸和何顒等人合謀暗殺董卓,但是秘密泄漏,鄭泰便從武關逃離長安,投奔了後將軍袁術。

鄭泰在洛陽和長安為官的時候,劉和當時也在,甚至還因為餓肚子而去鄭泰府中蹭過飯,所以劉和跟鄭泰其實是老熟人了。

在劉和的記憶之中,鄭泰此時應該已經作古,而且是死在前往揚州出任刺史的道路之中,不知道怎麼搞的竟然活蹦亂跳的出現在了自己麵前,還帶著他的弟弟鄭渾。

雖然弄不清鄭泰為何該死不死,但既然他來了,正缺人手的劉和當然不會避而不見,相反的,劉和以最高的規格接見了這位反董猛人,還有他的弟弟鄭渾。

實際上,如果當初鄭泰跟荀攸和何顒等人謀殺董卓成功了,他就是現在的王允,大權在握,聲名遠播!

劉和記得鄭泰的弟弟鄭渾也不簡單,在鄭泰死後最終被曹操征用,曾經多次出任地方官員,穩定了任職所在地的混亂局勢,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

也就是說,鄭氏兄弟二人都是有本事的,而且忠於漢室,因此可以信任和重用。

鑒於鄭泰的名聲,劉和向長安朝廷上表,奏請加封反董義士鄭泰為禦史中丞,今後留任洛陽,監察洛陽百官的言行舉止。同時,任命鄭渾為太傅府令史,今後輔助自己處理政務。

鄭氏兄弟到來不久,長安朝廷委派司空趙溫領著一些官吏也抵達了洛陽。

年前,劉和為了緩和與王允的關係,曾經上表長安朝廷,請求朝廷委派夠分量的官員前來洛陽,主持皇宮修繕等事宜,結果王允竟然將看著有些礙眼的,與他同為三公的趙溫給趕到了洛陽。

光武帝劉秀即位之後,設置了大司空這個官職,主要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府中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部署四十二人。

趙溫,字子柔,今年五十七歲,與王允、馬日磾、楊彪等大臣年歲相仿,老家在蜀郡成都。當初朝廷任命他為京兆郡丞,趙溫嫌官小,於是感歎著說了一句:“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於是棄官返回老家蜀中。當時正遇家鄉災荒,趙溫便慷慨施舍家中積糧賑救饑民,後來得封江南亭侯,曆任侍中、司空等職。

趙溫此人,性情比較直爽,有什麼話都要說出來,而且不怎麼給人留麵子,所以不被把持朝政的王允所喜。劉和的奏書送抵長安時,王允正想著如何擼掉礙事的趙溫,正好借此機會將他趕到洛陽來,以此牽製和對付勢頭強勁的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