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
土司蟒紋長袍
土司蟒紋長袍
這件長袍1958年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可樂鄉征集,長142.5厘米,肩寬92厘米,袖口49厘米,腰圍76厘米,現藏貴州省博物館。緞麵為淺藍色,齊肩圓領,大襟右衽,長平袖,大擺,高叉。這件蟒紋長袍,胸前、左右肩、前襟左右各繡有一條四爪蟒,肩、袖、胸、背均為彩繡間金繡花蝶,紋飾非常精美。下擺處為山崖海水紋,具有吉祥的寓意,因此成為官服的專用紋飾。
“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袍”相對應。蟒紋形態與龍紋較為相似,因此也就成為顯貴的象征。蟒的形象也具有頭似牛、角似鹿、鼻似獅、眼似蝦、身似蛇、爪如鷹、尾如魚等特征,與龍的形象類似,一般以“五爪龍,四爪蟒”來進行區分。蟒袍上的“蟒紋”最早出現在元代末年,明代時蟒袍非常貴重,需要賞賜才能穿。清代蟒袍沿襲了明代的舊製,但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同時蟒袍的穿用規製逐漸放寬,穿用人群範圍更廣,但蟒袍在紋飾、穿用場合上仍有嚴格區分。
土司製度形成於元代,是在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分封其首領,為世代承襲官職,明清兩代延續了這一製度。明代貴州有四大土司,分別是水西安氏土司、播州楊氏土司、思州田氏土司、水東宋氏土司。其中水西安氏土司存在時間最久,
“水西”即烏江上遊鴨池河以西,一般指貴州宣慰使司所管轄的領土,包括十三則溪、四十八部。水西安氏的先祖,源於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後裔默部,從三國蜀漢開始,安氏先祖在貴州地區建立過羅甸國、羅殿國、羅氏鬼國等政權。元朝初年,羅氏鬼國主阿榨歸附,開始設立土司製度。明朝建立後,安氏先祖靄翠率部歸附,受封為貴州宣慰使。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靄翠病逝後,因兒子年幼,由靄翠的妻子奢香夫人繼承貴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是水西土司曆史上最有名的首領,她在任期間廣泛修建驛道,推廣中原先進技術,學習儒家文化,促進了水西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奢香夫人將獨子阿期隴弟送入京師太學讀書,兩年後阿期隴弟學成歸來,明太祖朱元璋賜予三品朝服、襲衣、金帶等,並賜姓“安”,因此稱為“水西安氏”。
赫章位於貴州省西北部的烏蒙山區,為水西安氏土司統治,這件繡蟒長袍是安氏土司正妻的禮服。從樣式風格來看,這一蟒紋長袍明顯來自中原地區,安氏土司的妻子將其作為禮服,在重要的場合穿用,作為身份等級和禮儀製度的象征,體現了中原文化對水西安氏土司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盧春櫻:《略論明代水西安氏土司的曆史功績
》,《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
[2]李黔濱主編:《貴州省博物館藏品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
[3]向靖雯、丁子杉、郭麗:《清代蟒袍考略》,《服飾導刊》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