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 畏兀兒文木活字(1 / 1)

六十六

畏兀兒文木活字

畏兀兒文木活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至於早期實物則已罕見,人們隻能憑借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值得慶幸的是,數百年之後,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數枚回鶻文木活字,使人們得以一睹人類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的早期實物標本風采。

今天主要聚居於我國新疆的維吾爾族具有悠久的曆史,其先民在隋唐之際被稱為“回紇”,是活躍在我國北方的一支重要民族,在隋末唐初因不滿突厥的壓迫,在首領菩薩的領導下大敗東突厥,但在東突厥滅亡後又受製於薛延陀,最終與唐朝聯手擺脫其控製。唐王朝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製,廣置羈縻府州,以回紇部為瀚海都護府,任命其首領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後又將燕然都護府改為瀚海都護府,回紇及漠北皆被納入其管轄。但由於後突厥的複國,一部分回紇民眾前往今甘肅張掖和武威一帶,即古代的甘州和涼州;而留守故土者最終與其他被後突厥統治的部落聯合,擊敗後突厥並建立了一個龐大汗國,這些部落也漸趨融合。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鶻一名開始取代回紇活躍於史書,而隨著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以後國力漸衰,回鶻利用其連接東西的地理位置,獲

得了很大的貿易利益。唐王朝也十分重視與回鶻交好,曾多次將皇帝親女嫁給回鶻首領,這在其他民族中是較為少見的。

回鶻由於長期地處東西交通的要衝,受多重文化的影響。在8世紀,回鶻受到西域的一個重要民族——粟特的影響,采用粟特字母拚寫,並最終演變形成了回鶻文。回鶻文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書寫。另有一件重要唐代文物——九姓回鶻可汗碑便由回鶻文、漢文和粟特文寫成,這也是唐代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見證。

到9世紀中葉之後,回鶻的漠北汗國內亂頻發,最終敗於黠戛斯而被迫遷徙,其中一支遷至西州和龜茲,在宋代被稱為高昌回鶻。高昌回鶻不滿西遼的統治,利用蒙古反抗,歸降成吉思汗,幾經波折,最終為察合台汗國統治。高昌回鶻在元代稱呼也發生了變化,被稱為畏兀兒,還有其他譯名。

回鶻一族名稱幾經變更,命運幾經波折,回鶻文卻在漠北汗國分裂後仍被大部分回鶻人使用,並得以流傳。回鶻文其實到15世紀才在西域失傳,居於河西、淵源可追溯至唐代回鶻的裕固族先民,則直到康熙年間才停止使用回鶻文。

元代畏兀兒人因善於農業和手工業而頗受重視,畏兀兒文也是當時一種重要文字,吐魯番曾出土了大量刻版印刷的經文。在莫高窟曾先後四次發現1000餘枚回鶻文木活字,這

裏是回鶻文木活字僅有的發現地。其中第四次發現是在1988—1995年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清理莫高窟北區期間,共有48枚,這是唯一一批經科學考古發掘而發現的回鶻文木活字實物。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宋人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目前尚未發現宋代的實物遺存。這些回鶻文字既為研究這一塵封於曆史的文字提供了鮮活的證據,也是中原地區印刷技術和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交流傳播的實證。

參考文獻

[1]史金波:《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字書籍印刷出版之互動》,《文獻》2006年第1期。

[2]彭金章主編,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1年。

[3]萬安倫、趙夢陽、魯曉雙:《試論新疆對中國印刷術發展和外傳的曆史貢獻》,《中國編輯》2016年第6期。

[4]本刊輯:《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廣東印刷》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