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
備茶圖壁畫
備茶圖壁畫(局部)
1993年發現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裏遼代墓群六號墓前室東壁,高1.59米,寬1.95米,畫麵由人物、家具、器皿等組成。左右兩側各繪一長方形桌,左邊的桌上有夾子、提梁壺、刷子、刀鋸、勺、筷、蓋罐、方箱等,桌後一髡發男子,懷抱白色執壺半側身而立,麵色粉紅,身著土黃色圓領長袍,綠色中衣,係藍色腰帶,穿黑色高筒鞋。桌前一童,半側身而坐,紮雙髻,身穿土紅色交領衣,挽袖,腳穿係帶鞋,身前放一茶碾子,右手推碾。碾前繪一漆盤,盤內置一白色小碗。桌子右前方繪火爐,爐上置白色瓜棱壺,一髡發男童跪於爐前,身著土黃色圓領長袍,白色腰帶,黑靴,左手扶膝,右手執團扇扇火。右桌深灰色,桌上放有花口盤、壺等器。桌前繪盝式蓋箱子,黑色鎖子。桌左後角立一婦人,梳髻,上身穿淺綠色交領短襦,下穿杏黃色細褶裙,紅色翹尖鞋,雙手托盤,半轉身回首。婦人身後一髡發男子,雙膝著地,身穿藍色圓領長袍,褐色腰帶,黑靴,雙肘壓著茶羅子,手背托著下巴。
備茶是遼代晚期宣化墓群中墓葬裝飾的重要題材,在不同墓葬中多次出現,畫麵內容表現了仆人、侍吏為墓主人準備茶湯和進獻茶湯的過程,包括碾茶、煮茶、點茶等環節。不
同墓葬的備茶壁畫在描繪整個備茶、進茶程序時顯示出人物及場景的轉換。唐代以降,飲茶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茶也成為宋朝最重要的飲料及外交饋贈禮品。地處燕雲的遼國宣化地區,其統治區域並不產茶,但通過宋遼貿易和宋朝的饋贈,契丹境內各階層開始接觸茶並逐漸養成嗜茶之風。從遼代晚期宣化遼墓備茶圖畫麵所表現的茶具看,其飲茶之具均為白瓷;從壁畫中瓷器的具體形態再結合宋代河北定瓷的傳世品及考古發掘出土品觀察,可以推測其為華北地區定瓷器皿的具體刻畫,揭示了宋王朝生產的瓷器從華北地區流播到長城內外的遼地,且為遼人所喜愛。
唐人陸羽《茶經》中記載有20餘種茶具,分為煮茶、飲茶、貯茶、碾茶四類,包括風爐、筥、炭撾、火夾、釜、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瓢、碗、竹夾、具列、畚等。其中主要的風爐、夾、碾、碗、畚等在這幅壁畫中均有表現,形式也大多相類。宣化遼墓壁畫所表現的備茶程序包含碾茶、煮漿、點茶等程序,也與中原地區宋代墓葬壁畫及文獻記載相似,正是北地對中原文化吸收的一種表現。備茶圖中出現的髡發左衽的契丹人備茶形象,更是證明了契丹人對茶也頗為熟悉和喜愛。遼地人民不僅愛好飲茶,更是將中原飲茶的整個程序也幾乎全
部繼承,從貯茶、選茶、碾茶、烹茶到飲茶的整個流程,在壁畫中都有翔實的表現,表明遼人對中原傳統茶藝的吸收和融合,展現了遼代晚期宋遼人民密切交往、和諧交流的圖景。
參考文獻
[1]張家口市宣化區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遼代壁畫墓》,《文物》1995年第2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宣化遼墓:1974—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3]李清泉:《宣化遼墓壁畫散樂圖與備茶圖的禮儀功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
[4]陳朝雲、劉亞玲:《宋遼文化交流的考古學觀察——以宣化遼墓的考古發現為視角》,《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