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嘎仙洞祭祖石刻(1 / 1)

三十四

嘎仙洞祭祖石刻

嘎仙洞祭祖石刻拓片

《魏書》中提到拓跋鮮卑起源於大鮮卑山,山上有一處標誌物即鮮卑石室,《魏書·烏洛侯國傳》首次記載了其具體情況:“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烏洛侯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魏書·禮誌》則記載了祝文的內容。不過由於曆代學者對烏洛侯國的具體位置有不同看法,導致人們對石室的位置判斷也莫衷一是。不過,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等地發掘成果的不斷累積,人們對鮮卑石室的認識逐步深入,最終在1980年,由米文平在大興安嶺北段發現了嘎仙洞遺址,並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由李敞等人鑿刻在石壁上的祝文,石刻尚可識讀,且與《魏書》所記祝文相差不多。米文平又為祝文製作了拓片,繪製了石室平麵圖,還對洞口和石刻下方開展試掘。

嘎仙洞遺址為一天然山洞,洞口略呈三角形,寬約20米,高12米,主洞長92米,寬27—28米,最高處有20餘米,洞穴內部較為平坦,逐漸上坡,大致可按地勢分為四個部分。在探溝中還出土了陶片、獸骨及石器等。不過,該遺址最重要的發現仍是石刻祝文,並

引起了學界對鮮卑石室的研究熱潮,人們當時多將這一石室直接與拓跋鮮卑的起源地聯係起來。不過,隨著此後研究方法和角度的發展,更多學者意識到這一石室與石刻雖然可能確實是拓跋早期的遺跡,但是不代表其就如《魏書》所說,必然為拓跋鮮卑的起源地。但這並不影響嘎仙洞遺址及石刻祝文仍是研究北魏曆史及鮮卑族源的重要實物,也是研究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曆史的重要遺跡。太平真君年間,北魏已自盛樂遷都平城,進一步由草原部落向農業國家轉變,其對漢族政權的模仿與日俱增。而《魏書》中記載北魏世祖遣使尋找和祭拜祖庭的行為,也是鮮卑的華夏化進程中,構建自己早期曆史的一環,其祝文內容更表現出其對中原王朝深厚著史傳統的模仿。

目前,學者們尚不能明確判斷嘎仙洞遺址的年代,從祝文的角度,隻能推測使用石洞的下限,但是無法了解其上限。洞中出土的器物從石器到陶器,年代缺環較多,而陶器的年代又很難脫離地層和其他共出遺物而判斷。因此還需對嘎仙洞進行更為科學、係統的田野發掘和清理,尤其是利用20世紀80年代尚不具備的科技手段,以獲取更多潛在的曆史信息。如果將嘎仙洞遺址與其周圍的其他鮮卑遺存建立聯係,才能更好地了解嘎仙洞在鮮卑曆史中扮演的角色。另外,

由於當時條件所限,隻繪製了遺址平麵圖而缺少剖麵圖,由於洞內光線較暗,可能忽略了一些遺跡現象。因此對嘎仙洞遺址的研究仍賴考古工作者的繼續工作,尚有很多圍繞鮮卑早期曆史的謎團等待解開。

參考文獻

[1]劉國祥、倪潤安:《嘎仙洞遺址的發現及相關問題探討》,《文物》2014年第11期。[2]韓生存:《從嘎仙洞、盛樂、平城到洛陽——拓跋鮮卑遷徙和發展曆程》,《雲岡研究》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