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製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軍銜。使用軍銜是人類軍隊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標誌著軍隊嚴格的等級管理製度的形成。軍銜也是軍人榮譽的標誌。那麼,兩千多年前的秦軍實行軍銜製了嗎?
軍銜必須是可以識別的,仔細觀察這支2000多年前的軍隊,他們的發式、帽子和裝束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跟軍銜會不會有什麼聯係呢?考古學家袁仲一和他的同行們在尋找合理的解釋。
軍團最前麵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裝,頭發統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一些身著鎧甲的步兵卻將頭發梳成發辮,貼在腦後;大量的步兵則戴著這種麻布做的尖頂圓帽。從他們的位置和排列來看,士兵裝束和發式的不同,並不是生活習慣差異所致,而是爵位級別的標誌。
專家推測,這些梳椎髻、穿便裝的弩兵,很可能擁有一級爵位,他們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鎧甲、梳著發辮或戴著圓帽的步兵應該是二級爵,他們的名稱是上造。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絕大多數,就是這些普通士兵構成了秦軍的主體。秦軍軍官又是如何劃分級別的呢?
在這些縱隊裏,胳膊前伸、手握韁繩的是駕駛戰車的馭手。他們無一例外都戴著這種版狀的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致。馭手的身份很關鍵,直接決定一輛戰車的安全,他們會是軍官嗎?
從兵馬俑坑發現以後,我就提出了一個想法,一個車的駕首,頭兒,是誰呢?是馭手,而不是像過去說的車左或車右。
參照史書記載,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級以上,這是秦軍中最基層的軍官,他們的權利是主管一輛戰車。僅僅一輛戰車還無法構成一個作戰單位,統領整個縱隊的指揮官又是哪一個呢?
這個軍官雙手按劍、氣勢威嚴,帽子的形狀十分獨特。他的鎧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細小而規整。前胸和後背都有花結,這種花結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現代軍官的肩章。專家考證,這樣的軍官應該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級左右,
他至少掌管一個縱隊。
界於都尉和馭手之間的是這些軍官,他們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棱。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的一個分隊。
關於秦軍的內部編製,兵馬俑揭開的謎團隻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係。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製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的軍隊。
這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按照道理,這兒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考古人員發現: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隻是一個都尉,都尉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團長。象征著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麼會沒有統帥呢?
公元前 238
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接掌秦國的大權。嬴政在13歲的時候繼承了王位,但由於年齡太小,國家大事一直控製在太後手裏。
在莊嚴的鹹陽宮中,為他加冕的典禮正在進行。這是一種權力交接的儀式,從此,秦國的命運就掌握在這個年輕人手裏。
在皇宮外麵,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卻乘機開始了。一個叫嫪毐的人帶著自己的人馬,衝進鹹陽宮。他想鋌而走險,奪取權利。
陰謀並沒有得逞,叛亂以失敗而告終,嫪毐被處以極刑。司馬遷記載:這次武裝反叛僅僅斬首了幾百人。圖謀造反的嫪毐沒有取得軍隊的支持,參加叛亂的隻是幾千個親信而已,他們很快就被一網打盡。
嫪毐的權勢僅次於國君,位居二十級爵位的頂峰。司馬遷的描述讓我們知道,秦國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決定。但是,他始終也沒有辦法成功地調動軍隊,他甚至企圖用國王和太後的印章去策反軍隊,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這個東西叫虎符。秦國法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
,必須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征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誌,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製在國君一人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