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曆史上的今天(1 / 1)

1958年5月5日星期一天氣晴

1958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在京舉行。劉少奇在中央工作報告中談到民族地區整風和反右派鬥爭,以及批判地方民族主義和克服大漢族主義傾向等問題。楊靜仁在會議上做了《宗教壓迫是壓在回族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的發言。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

大會正式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但由於它是在急於求成的思想指導下製定的,片麵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過分誇大人的主觀意誌的作用,忽視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會後,以片麵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為標誌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起來。

早上起來吃完飯,簡單的收拾一下,穿上新衣服就早早的出發,新人新氣象,何雨柱也算另類的新人了,他要好好的看看他以後工作的地方。

今天也是何雨柱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天,來到軋鋼廠食堂,何雨柱認真的看了看食堂的布局,恍惚間在忙碌的廚房中,一個個穿著白色大衣,帶著廚師帽的人正在忙活,何雨柱晃了晃腦袋瓜子,迷糊的意識漸漸開始清醒,與此同時,一連串的記憶,也隨著有些脹痛的感覺,湧入腦海。

這是何雨柱在食堂的記憶,也讓何雨柱更好的知道了食堂的結構,食堂一般都是有大廚,二廚,麵案,切墩還有打下手的幫廚,紅星軋鋼廠是一個萬人大廠,也不是隻有這一個廚房,何雨柱管理的這個廚房是是第一食堂,專門給領導開小灶的。還有第二食堂,第三食堂,第四食堂,第五食堂。這五個食堂。

何雨柱管理的第一食堂有大廚有一個就是何雨柱自己,二廚叫楊滿倉,食堂的人都叫楊師傅。麵案叫王有糧,食堂的人都叫他王師傅,他還帶著一個小徒弟叫謝月,也是他媳婦的外甥女,一個十六歲的小姑娘,也是一個幫廚。切墩的有兩個一個姓王一個姓趙,還有六個幫廚一共12個人,裏麵也有馬華何雨柱的徒弟,這就是何雨柱在食堂的班底。

軋鋼廠也不是隻有何雨柱他管理的那個食堂,隻不過是何雨柱的廚藝好,他負責廠裏領導的小灶和部分員工的飲食,也是一個油水很足的職位,要不是原身嘴巴不好,他也不會就是一個小班長了,這個也是我要改正的地方,原身最喜歡做的就是東坡肉,還有麻婆豆腐,其次就是川味小炒,小雞燉蘑菇這幾個菜。主要會的是譚家菜和川菜,何雨柱想了想自己會的東北菜也是很滿意的,這樣他就會三個菜係了。

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何雨柱囑咐馬華備菜,他拿著他的茶壺喝他的高碎。也要保持原身的習慣,不能一下子全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