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誰想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有災民偷偷摸摸逃到滇池境內。他們寧願在附近搭個草棚暫時安置,也不願被遣返原籍。
蘇惟生麵有憂色,
“李巡撫已派人悄悄問過了,這些人大多跟滇池的百姓沾親帶故,眼見日子過不下去了,聽說滇池這邊情形還不錯,就拖家帶口地過來投奔。”
“待聽親戚一說,這邊能開荒,開出來的地頭兩年不用交稅,家裏的糧倉都是滿滿當當的,就賴著不肯走了。花城也來了好些。”
何軒沒覺得也還成,“滇池本就缺人口,讓他們安置下來不是更好嗎?也就最初這段時間艱難些,明年開了春就能自己開荒種地,不比在老家好得多?老家都被水淹了,就算再回去,除了一間破草房,還能留下什麼東西?再說,還有個皇帝陛下等著抓苦力修壽山園呢!”
蘇惟生搖頭,“這還隻是個開始。咱們花城還好,冬天還算暖和,可外頭呢?你瞧著吧,隨著北方天氣越來越冷,往南邊逃的災民必會越來越多,咱們花城如今名聲在外,來的人看來是不會少的。”
“前頭這些還好,來了都有親戚幫襯,興許還帶了些家底。可後麵的呢?沒人投奔,身無長物,他們要吃什麼,喝什麼?”
何軒歎了口氣,“看來……得做些準備了!好在如今花城勢頭不錯,起碼安置前頭這部分難民不成問題。”
今年全國各地雨水都不少,花城也不例外,隻是遠遠沒到泛濫成災的地步。
白修竹自被接到花城後消沉了一陣也緩過勁來,開始幫著滇池王做事。
也不知是家學淵源還是怎麼著,他年初便私底下向滇池王和蘇惟生提了個建議。
蘇惟生查閱了不少資料,覺得也可行。
因而今年開春便在城外建了一座水庫,此外還在農田周圍挖了不少溝渠。
因此六七月的雨水有的通過一道道溝渠滋潤了花城土地,有的流入水庫,被慢慢積攢下來,做日後引水灌溉之用。
水庫和溝渠也還罷了。
白修竹還將工部打造的大水車畫了樣子出來,跟蘇正德和一些匠人商量著做了些改進放入田間。
這水車愣是把花城附近的廢料堆、枯葉草料都掃了過來,變成了能肥田的料子。
再加上土豆、紅薯和雙季稻的推廣,跟外頭那些地方比起來,今年的花城說是世外桃源也不為過。
也難怪與花城百姓沾親帶故的難民都選擇了這裏。
蘇惟生預料得一點不錯,秋收完畢,逃往滇池的災民就越來越多。
無論受災地區的官員,還是途中經過地區的官員都選擇了睜隻眼閉隻眼——朝廷賑災不力,有的官員自己撈好處都來不及,哪裏顧得上百姓的死活?
這些人留在當地也隻能餓死,還不如推給南邊。
南方不是能耐嗎?難道還養不活這些百姓?就算真的養不活,到時候鬧出事兒來,也是南方官員的責任,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蘇正良來信說,逃到江南和東南地區的人比西南多了好幾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