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滇池王喝完茶,這場茶事表演已經結束,但眾人仍舊沉浸其中。
也不知是動人的琴聲讓每個追名逐利的人都短暫地放下執念,享受了片刻寧靜,還是老者行雲流水的動作、園子裏的布置和先前營造的氛圍太引人入勝。
總之,在場的人麵上都難掩震撼,久久回不過神。
“蘇大人是怎麼想到這樣辦茶會的?”李巡撫亦是心有所感,問話時臉上仍有些意猶未盡。
眾人紛紛豎起耳朵。
在場的除了滇池王,上至李巡撫,下至過來幫忙當知客的施從宣等人,都是讀書人,自開蒙以來不知參加過多少茶會、文會。
但不論文會還是茶會,茶都是渴了用來潤喉的。即便東道主請了茶師來點茶,重要的也絕非一個“品”字。
參加的人無外乎誇一誇茶的味道,便進行下一項主題——交際、結交人脈,這才是正事。
從來沒有人想過用環境、琴聲、茶師,創造一個特定的氛圍,達到這樣一種令人難忘的效果。
至少,本朝是從未有過的。
蘇惟生要是知道他們的心聲,定會嘲笑一句“土鱉”!
前朝宮裏論風雅,莫過於出身名門世族的淑妃陸氏,聽聞那個陸家正是唐代作《茶經》的陸羽之後。
蘇惟生不知傳言是真是假,但淑妃當年正是靠翩若仙人的點茶之姿受寵。
點茶?營造氣氛?
嘿嘿,蘇惟生不得不說句實話,今日這番布置與前世某年除夕家宴時淑妃玩的那一手相比,說是東施效顰也不為過。
蘇惟生並沒有回答李巡撫的問題,隻衝他笑了笑,而後環顧一周,問道,
“方才這一幕,諸位可有什麼感覺?”
“感覺啊……有種隱居的衝動。”
“大概是偷得浮生半日閑吧!”
滇池王引用了一句唐詩,“素瓷傳靜夜,芳氣清閑軒。”
眾人紛紛附和,“對對,此句最能表達方才的場景。”
蘇惟生點點頭,這才向李巡撫拱了拱手,“這便是下官在所要表達的,茶中之情。”
“茶情?茶能有什麼情?”眾人很是不解。
蘇惟生微微一笑,“秋日花紅柳綠是否令人心中愉悅?琴聲動人,是否發人幽情,哀而不傷?使人生出隱居之念,是否令人生空寂之心、刹那間淡泊名利?諸位方才久久不能回神,是否動了真情實感?”
他望向眾人,“喜、哀、幽、寂、淡、真,便是茶中六情了!不過這隻是在下的拙見,不能代表在場所有人的想法。”
蘇惟生笑了笑,“方才我觀諸位皆似心有所感,不如今日茶會結束之後,咱們寫篇文章,將心之所念記下來?”
“這個好!”眾書生轟然響應。
在場的都是讀書人,寫文章當然不在話下。
況且不止狀元郎,連滇池郡的巡撫學政都在場,都是二榜進士出身,哪怕能得一二指點,此次便也不算白來。
蘇惟生卻漫聲道,“不急不急,今日是茶會,諸位到了這麼久,自然要嚐到茶的滋味,才算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