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貧富(2 / 2)

比如他剛到花城時見到的那名自稱開包子鋪的男子。

可是窮就有理了嗎?

窮,就應該仇視根本沒做過壞事的富人,想方設法地設計陷害嗎?

蘇惟生將蘇家家史挑揀著說了些給滇池王聽,見他若有所思,又道,

“下官不才,還聽說過一件事。下官的家鄉清水村有戶人家,家裏三兄弟。老大從小機靈,靠著做買賣發了家,便十分照顧下麵兩個弟弟。弟弟們來要銀子,他必定會給,於是養得兩人一個比一個懶惰。”

“二弟平日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妻兒都靠大哥養。有一日,家裏沒米了,二弟就帶著一家人哭上門要米糧,得了陳米還要嫌棄不夠新鮮。”

“日複一日,大哥心中憋悶,兩家關係越來越差,最終決裂了。二弟到處說大哥壞話,敗壞大哥的聲譽,家裏頭卻依然過得一窮二白,亂七八糟。”

“有了這個教訓,大哥在後來幫助三弟時便事先說明,銀子可以給,但日子要自己過,給的銀子也隻夠糊口。倘要做別的,還得寫個借條。”

“一開始三弟沒少在心裏埋怨,可被逼得沒法子,隻能想方設法地賺銀錢。他大著膽子向大哥借了一筆銀子做小生意,幾年下來,家中雖比不上大哥富裕,卻也能養活妻兒,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這事並非蘇惟生杜撰,而是清水村真實發生過的事。

故事裏那個“大哥”,就是陳村長的父親。

蘇惟生正色道,“生活中這樣的事有許多,第一次給人幫助,他會心懷感激。第二次,感激便減少了。再有第三次、第四次、無數次……他甚至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變得更加理直氣壯,依賴於這種幫助,甚至怨別人幫得不夠多。”

滇池王冷笑道,“不能不勞而獲的道理,本王自然明白。升米恩鬥米仇的事,本王也不是沒經曆過。誠如你所言,許多富戶的財富是祖輩或者自身辛苦經營而來,且從未做過不法之事。”

“但天降橫禍,百姓食不果腹之時,難道本王也要見死不救?”

蘇惟生搖頭,“下官與王爺說的,並非同一種情況。天降橫禍,百姓受災,朝廷理應安撫救助。劫富濟貧……興許也算救助的一種方式吧。若是朝廷無為,便是為君者的失職,是朝堂之上那些高談闊論的官員的失職。”

想到花城的現狀,他笑了笑,“王爺仁慈。下官翻查這幾年的卷宗,發現花城已經少有人因饑餓而亡。”

滇池王接受了這個恭維,卻又歎息著道,“若不是從世家大族手裏摳出銀子來,收成不好的時候,就算把王府賣空,本王也無法救助那麼多的百姓。”

蘇惟生心下好笑,原來王府裝飾得如此簡樸,並非這位王爺沒品味,而是真的沒錢。

而滇池王之所以無視任通判針對富戶的行為,當真是為了……咳……劫富濟貧。

他點了點頭,“王爺減輕百姓賦稅負擔、免了各種苛捐雜稅,青黃不接時還能以施賑、放貸等方式將糧食發放給百姓,使花城路無餓殍,做得已經夠好了。縱觀大魏所有的藩王,能做到的唯有王爺一人。”

這個馬屁實在拍得不錯,滇池王的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笑著問,

“別以為說本王的好話就能把問題糊弄過去。本王所做的也隻能節流而已,那開源呢?本王聽聞,你可替當今出了不少好主意,連你父親也是個農事上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