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所謂的董先生,就是博陽府的董秀才,董方……”蘇惟生回想了一會兒。
三年前能扳倒曾一平,還多虧了董方埋在舊居裏的賬冊。
而他本人,杭參政找了許久都沒找到,卻不想此人逃到京城,做了蜀王的幕僚。
蘇惟生隻覺得有什麼東西呼之欲出。
董先生去年年底沒再去過太平巷……
年還沒過完,沈雲斐就被原齊王妃林氏帶進宮告了禦狀,隨後隴西貪墨案事發。
董方不再去太平巷,到底是因為蜀王妃的娘家深陷泥濘,他無暇分身,還是因為……
而蜀王身死不過兩月,他就搭上了燕王,其中會不會……這事太過要緊,不能僅憑猜測。
“小柱,明日你聯係一下世子,問他知不知道董方是如何進的蜀王府,又是如何搭上的燕王。再查一查董方在太平巷置宅子的時間。另外,打聽一下曾詠岱的情況——不必急著回話,務必要弄清楚。”
小柱很少見蘇惟生神色如此凝重,壓下心裏的疑惑鄭重應下,
“少爺您忙,小的先告退了。”
第二天上朝,彈劾懷恩公父子和龐侍郎、嚴五爺的折子便如雪花一般飄到了熙和帝的案頭。
說懷恩公“專橫跋扈,教子無方,不將朝廷放在眼裏,隻手便可遮天。”
懷恩公世子則是“縱奴行凶,謀殺朝廷重臣之子孫,事後不知悔改,欺君罔上,藐視皇威!”
還有昌安伯夫人沈氏和小高氏,“不事舅姑,不敬尊長,多口舌之利,殘害侄子(侄孫),心如蛇蠍!”
彈劾龐侍郎和嚴五爺“私闖公爵府邸,捕風捉影,汙蔑與打傷當朝國舅!”
嚴五太太的罪名與小高氏二人差不多。
熙和帝看完就摔了折子,一是為了不消停的親戚和臣子,二麼,自然是氣這些人煽風點火。
昨日的事一傳出來,京城就一片嘩然,如今一晚上過去了,雙方自然要各顯神通。
彈劾懷恩公府的有禦史台、性情耿直的文官,以及龐家和嚴五爺的姻親。
彈劾龐侍郎和嚴五爺的,自然是高家的故舊。
當然,如陳顯宗、蘇正良等人其實與懷恩公府並無私怨,就是單純地看不慣外戚欺壓文官清流。
所以細算起來,還是彈劾高家的折子居多。
熙和帝怒過之後便將折子按下不發,對所有人的意見也都充耳不聞,早早宣布了退朝。
可朝臣們都不是吃素的,有的打算借這件事大作文章,有的下定決心,絕不能再讓皇上繼續偏袒外戚,連累自己的名聲。
於是退朝之後,言官們一個個都卯足了勁兒回去寫更加慷慨激昂的折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熙和帝煩不勝煩,這種被步步緊逼到無法喘息的感覺,讓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九皇姐死後的那段時間。
回到禦書房,熙和帝冷笑著又摔掉一本彈劾高家的折子,
“這些人顛倒黑白的本事是愈發得心應手了!縱奴行凶?謀殺重臣之子?沒證據的事也敢拿出來說,當朕不知是誰在背後搗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