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獻策(二)(1 / 2)

蘇惟生沉吟道,“您可吃過豆腐幹?”

寧老太爺不明所以,“當然吃過。”

這東西多少茶樓酒樓都有,自家廚房偶爾也會做,用來佐粥、下酒、當小食都可以,嶽西池小時候就挺愛吃。

“那麼,咱們就以豆腐幹為例。”蘇惟生道,“豆幹的原料是黃豆,而黃豆是莊戶人家從地裏種出來的。如果一斤黃豆能賣五文錢,那麼一斤黃豆能做成多少斤豆腐幹,又能賣多少銀錢呢?”

寧老太爺還真回答不出來,他想了想,轉頭對滿伯道,“去,叫一個廚娘過來。”

滿伯出去吩咐了一聲,又守在了湖心小亭外頭。

蘇惟生默——其實在博陽時蘇瀾就搗鼓出了好些種口味獨特的豆幹與酒樓茶樓合作,蘇惟生也參與過。

因此對於一斤黃豆能做多少豆幹、獲取多少利潤,他心裏再清楚不過,根本不必問廚娘。

而且他方才問出那句話,隻是想引導寧老太爺思考,並非向他索要答案。

不過叫都叫了,那就等著唄。

過得一時,廚娘就過來了。

寧老太爺立即問道,“一斤黃豆能做多少豆腐幹?利潤有多少?”

廚娘還以為是老太爺晚上想吃什麼,特意叫她來吩咐的呢,怎的卻問起這個?

她滿臉為難,“這個奴婢沒做過,會做豆幹那位廚娘告假了,要過兩天才回來。”

見寧老太爺似乎很失望,她忙道,“豆幹沒做過,但一斤黃豆能做多少豆腐奴婢卻是知道的。奴婢婆家以前就做過豆腐賣。”

寧老太爺頷首,“那你說說。”

廚娘道,“奴婢婆家從前做的是嫩豆腐,一斤黃豆能出五斤左右的豆腐,利潤在十五文錢左右……做豆腐剩出來的豆渣和油皮並不算在內。”

寧老太爺看向蘇惟生,後者點點頭,表示廚娘說的沒錯。

“黃豆本身不大值錢,卻能做成豆腐和豆腐幹,還有豆麵、黃豆糕來創造利潤,這就是所謂的讓土產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蘇惟生解釋道,“您試想一下,農人把黃豆賣給豆腐坊的時候,朝廷要收一次稅;等豆腐坊將做好的豆腐賣出來,朝廷又收一次稅;豆腐幹盛行於酒樓茶樓之中,賣出來時同樣要收稅。後兩種稅比賣黃豆時所收的還要高不少,這就是貨品流通的重要性了。”

“因此咱們不光要重商,還要重工,畢竟‘做豆腐’這個過程不光需要人力,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如此,朝廷才不會因為土地被世家扼住喉嚨,被他們控製。”

寧老太爺蹙眉道,“要是世家也行商呢?”

“那不是更好麼?”蘇惟生笑得十分狡黠,“即便是現在,世家也在行商啊!哪個世家不是開著各種鋪子,再把田地裏吃用不完的糧食賣出去獲得利潤?就說糧食吧,普通百姓隻能把糧食賣給米鋪,世家卻可以自己開米鋪,這就相當於多了一層利潤,還可以根據米價的高低囤積居奇。”

“所以讓我說,朝廷抑商,真正抑製的不過是小老百姓而已,世家大族有的是空子可鑽。”

寧老太爺啞口無言,“你說的有些複雜,而且涉及朝野上下的方方麵麵,影響甚大,容我好好想想。”

蘇惟生挑眉,影響能不大麼?太祖以商賈之身建立新王朝都沒能扭轉千百年來世人對行商者的偏見,以熙和帝的優柔寡斷,他敢下這個決心嗎?

可在眼下,這確實是轉移世家注意力最好的法子,總好過君臣一直在土地的問題上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