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就說遠了,總之熙和帝問這方麵的問題吧,對蘇惟生來講還當真沒什麼難度。
要真說起來,估計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能講完。
而且熙和帝能關心農事和百姓生計,看來也沒昏聵到無可救藥。
最重要的是,蘇惟生明顯看出來這人對自己有好感,所以隻要趁機把熙和帝忽悠到位,短時間內應該也能謀些好處。
因此他認真想了想,“回皇上,加強農事管理,需要從幾個方麵入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首要的就是農具。犁田、耙田、播種、灌溉、收割,都需要好使的家什農具。再者,若有了好用的開墾工具,咱們大魏的許多荒地就能被開墾出來。有了好的水利設施,許多旱地也能種上水稻。有了好用的播種或收割工具,許多人力也能被騰出手來,耕種更多的農田……”
熙和帝聽得愈發興致盎然。
太祖當初不是沒往農事上使過勁,但他老人家出身富商之家,生來就愛享受,要他親自幹這些事兒,打死都不可能。
不過太祖還是提出設想,下嚴令讓工部的人研究農具,後來也改進了翻車和連筒,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也在各地得到了推廣。
但太祖晚年,工部對農具的研究就不那麼積極了,到最後更是……總之,不提也罷。
熙和帝興致勃勃地問道,“還有呢?”
蘇惟生道,“除了工具的改進,對種子、肥料等方麵也有要求。皇上想必也知道,糧食是種子種出來的,因此種子的好壞至關重要。若糧種太差,農人把田地伺候得再精細,也收獲不了多少糧食。”
“如果咱們能讓人反複實驗、改良稻種,鑽研出更高產、更耐熱抗寒和抗病性極佳的種子,何愁不能增產增收?肥料也是如此……”
他按蘇正德的說法,言道莊稼和人一樣,需要葷素搭配才能保持健康,所以不能隻用單一的肥料,另外還有因地製宜,增加作物種類等等。
嶽西池還好,對未來嶽父的愛好也有些了解,進京之後還送了好些農事方麵的雜談和孤本啥的回博陽府,就為了討老丈人歡心。
其他人,包括熙和帝在內,都聽得一愣一愣的,但仔細一想,卻又覺得不是沒道理。
隻有一兩個接觸過農事的進士若有所思。
最後蘇惟生道,“這些要一點一點說清楚,需要不少時間。如果皇上不嫌棄學生囉嗦,回頭學生就擬個折子,專門談一下這個問題。”
他說著又似是想起了什麼,“當然,有的細節說不定還得請教家父。”
熙和帝詫異道,“你父親?”
蘇惟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不瞞陛下,學生所知的這些農事知識,都是家父言傳身教。當然,提的那些建議……家父與學生都在田間親自試過。”
言畢偷偷抬眼看了一眼熙和帝,“皇上若有興趣,往後學生再與您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