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文章(2 / 2)

蘇惟生認命地拱了拱手,便轉身去了右側的案幾旁,坐下來一邊磨墨一邊思考。

因明白言教授是想考察自己這段時間是否有所懈怠,蘇惟生並未寫八股文,而是用了最質樸常見的行文格式,老老實實地寫了一篇文章——這種方式最能查驗基本功。

題目的意思是《易經》這本書內容廣博且詳細完備,其中有上天之法則、做人之準則以及地之規律,講的是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蘇惟生思考了一會兒,決定從這三者共同孕育的東西入手——莊稼。

理好文章脈絡,他提筆在白紙上寫下第一句話:“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先點明自己的主要論點,強調人的作用,將人的因素列為首位,給整篇文章奠定基調。引用的是《春秋》中的句子。

“晁錯曰:‘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此力,即人力也。力之何聚?……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則事半而功倍。”(明.農學家.馬一龍)最後闡明,要使農民充分發揮其所長,因地製宜,才能事半功倍,增加糧食產量。

蘇惟生寫文章一向很快,這次沒有打草稿,一炷香時間左右就把文章交給了言教授。

言教授看完神情有些凝重,“這文中的觀點是你自己想的?”

蘇惟生茫然,“是啊,怎麼了?”

他委實覺得百姓一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隻賣苦力種地是沒啥用的,也該多學些天時、土壤、作物種類方麵的知識,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天時地利而已,額……有些出格了麼?

這倒不是他天馬行空,主要他爹蘇正德不是農書雜書看得多麼,今年春耕時就跟佃戶提了一下,拿出一半田地用他從書上看到的法子堆肥、灌溉之類的,結果秋收時一看,嘿,產量還真的漲了不少!

蘇惟生當真對他爹刮目相看,這才覺著,即便隻會種地,這識字的跟不識字的也不一樣,至少你能學到更多種地增產的辦法,對吧?

這會兒言教授出題,他腦子一轉就想到了。難道太過驚世駭俗?

言教授示意他坐下,“老夫是沒想到,你在農事方麵竟有如此新穎獨到的見識。”

他知道蘇惟生出身農家,但先不說府城的宅子,就從每次送的節禮,也知道這個學生家底頗豐。這年頭但凡有誌科舉的學子,有幾個會下地呢?大部分怕是連五穀都分不清,自家那幾個兒子不就這樣麼?

蘇惟生有些汗顏,“這也是從家父身上得到的啟發。”

“哦?”可蘇惟生的父親不是開點心鋪子的嗎?

蘇惟生隻好把他爹的做法說了,聽得言教授讚不絕口。他雖不懂農事,但一個愛看書、且懂得學以致用的農人,也實在叫人刮目相看。

對於結親未成之事,言教授這下是真的有些遺憾了。

“原來你這喜歡鑽藏書樓的習慣竟是家學淵源!”不過蘇家女兒親事都定了,言教授就是再護短,也不得不承認嶽西池比自家幼子出息得多,所以也沒多說什麼,

“行,你先回去吧,這文章老夫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