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風雲再起
華夏二年到華夏六年,對於華夏王國來說是大發展的五年,但對於國民軍的軍人來說卻是焦急等待的五年。雖然其間邊境上的小戰事不斷,但金國畢竟元氣大傷,根本不可能發動大的反攻。而國民軍由於軍令限製也不得主動進攻,所以這些戰事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鬧。五年過去了,華夏王國在發展,金國也同樣在發展。隻不過金國的人財物大部分用在了軍隊上。五年時間金軍再次從十萬發展到三十萬,其中騎兵二十萬。單從兵力對比上來說,金國再次占據優勢。相比之下,國民軍人數增加不大。編製上還是六個軍加一個特種作戰師,隻不過每軍人數從以前的3萬增加到了4萬多一點,全軍加起來有25萬多人。國民軍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武器裝備上。首先是火炮由原來的鐵鑄發展成為鋼製。不僅炮管更堅固,減少了炸膛的可能性,而且比以前輕了許多。火槍的槍管也由原來的鐵管改成了鋼管。最主要的是由於彈簧的發明,火槍由原來的火繩點燃式改為擊發式,而且裝彈方式也從前裝填改為後裝填,這使得火槍的發射速度提高了好幾倍。雖然射程比不上現代步槍,但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步槍的雛形。還有就是河東路和河北路建起了新的兵工廠,生產的武器彈藥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比原來的兵工廠有所提高。這就使國民軍的後勤補給線縮短了近千裏。國民軍的另一個優勢是各州縣都成立了保安旅和保安團,經過幾年的訓練已完全能夠擔負起守衛地方的職責,所以即使是國民軍六個軍一起出動也不會象五年前那樣有後顧之憂。國民軍最後一個優勢是他們新成立了海軍。由蒸汽機帶動的火輪船根本不受風速風向的影響,速度也比帆船快了許多。雙方都覺得自己zhan有優勢,而且都有發動戰爭的理由,所以戰爭已迫在眉睫,一觸即發。
不僅軍隊想早日北伐,就連嶽飛也有些著急。當膠州傳來海軍成功地舉行了登陸大演習之後,嶽飛再次把黃毅勳召進皇宮,問他什麼時候開始北伐。黃毅勳回答他:“再準備三個月,三個月後出兵。”幾天後,報紙上就開始了是不是應該恢複燕雲和遼東的大討論。有的報紙指出,燕雲和遼東自上而下以來就是中華領土,決不容野蠻的金人長期霸占。有的報紙說金人一直都想重新霸占中原,我們決不能養虎遺患。黃毅勳則讓人透露遼東有著豐富的煤鐵等礦產資源,而那些野蠻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開采。嶽飛則公開表示,直搗黃龍一直是自己的宿願。一時間華夏各地出現了濃烈的戰爭氣氛。一個月後議政會表決同意對金國用兵。決議通過的第二天嶽飛就下旨令第4軍,第6軍迅速集結準備北上,同時令各軍區地方部隊加緊訓練,擔負起守衛地方的任務。華夏六年五月,嶽飛正式下達討金詔書,命令部隊立即出動,收複燕雲,直搗黃龍。
這次戰爭還是張憲的總指揮。他3,4,5,6四個軍16萬人主攻燕山府路也就是金國的燕京路,嶽雲率1軍和特種作戰師5萬多人主攻雲中府路也就是金國的西京路。金軍在燕京路有15萬人,在西京路有10萬人,其中在北部草原上有4萬人。張憲讓嶽雲以進行防禦為主,同時配合燕山方向發動佯攻。自己則率先對燕山府路的易州和涿州發起攻擊。
易州位於燕山府西南方向,處於太行山與平原的交界地,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守軍有一萬多人。涿州是燕山府的南大門,地處平原,沒有山陵可恃,守軍三萬人。張憲命王貴率第三軍四萬人攜重炮攻打易州,自己則率4,5,6三個軍圍攻涿州。
易州城南易水繞城而過。當年荊軻刺秦王,高漸離鼓瑟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王貴站在易水河邊對將士們作了簡短地動員之後命令7師和軍炮兵旅搶占城西的山頭,用火炮封鎖城頭,攻打西門並配合8師攻城。炮兵旅打響後8師在易水河上架設浮橋在火炮掩護下攻打南門。自己則率軍部和第9師在易水下遊渡河,在易州城東北10裏處設伏,力爭全殲漏網之敵。5月15日上午9時,戰鬥打響。半小時後7師占領西山,10時整,炮兵旅開始炮轟易州城頭,7師開始攻打西門。同時8師開始搭建浮橋。11時,8師對南門發起攻擊。8師對南門的攻擊使金軍無法再支援西門。這樣7師很快就在炮旅掩護下攻破西門。西門攻破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南門,南門守軍也開始動搖。8師趁機加緊了攻勢,12時南門也被攻破。之後金軍並沒有選擇巷戰而是選擇了逃跑。按照預先的部署,7師在城裏維持治安,8師則沿途追了上去。在8師的窮追之下,金軍一頭鑽進了國民軍的伏擊圈。下午3時戰鬥全部結束,共全殲金軍一萬多人。這一次能很快破城,關鍵在於國民軍強大的炮火。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炮兵旅幾乎打完了所有的炮彈,金軍根本就抬不起頭。王貴占領易州之後象以前一樣首先成立臨時政府和臨時議政會,並組建保安團維持治安。由於易州已經是各民族雜居地帶,王貴不敢掉以輕心。臨時政府全部是漢人組成,臨時議政會則以漢人為主,加上部分少數民族。女真人則既不能進入政府,也不能進入議政會,願意離開請便,願意留下來的則必須接受臨時政府的審查。緊張地處理完各項政務之後,5月19日,王貴調河北軍區一個團和易州保安團一起駐守易州,自己則率3軍前往涿州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