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同趙國一起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派大將軍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韓國,齊國軍隊直接就往魏國首都大梁。魏國將軍龐涓聽到消息後,急忙從韓國撤軍回魏國救援大梁。

齊國的軍師孫臏對大將軍田忌說到:魏國的軍隊向來自以為勇猛強悍從而輕視我軍,我們被他們看作膽小懦弱。我們應該抓住其無比驕傲的弱點,徹底的打敗魏國的大軍。孫臏對田忌說:“急行百裏路去和敵人爭奪利益的,就會折損前鋒主力;急行五十裏路去和敵人爭奪利益的,隻有半數兵力才能趕到。”因此,應該命令我軍進入魏國境內以後,第一天就先築鍋灶十萬,第二天築鍋灶五萬,第三天築鍋灶三萬。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辦法。龐涓率領大軍回魏國後,追趕了齊國軍隊了三天,看到齊國軍隊沿路的鍋灶越來越少,他很高興的說到:“我早就知道齊國軍隊膽小懦弱,才進我魏國三天,齊國軍隊的士兵就已經跑了一半了。”於是,他丟下自己的步兵,率領自己的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國軍隊。

孫臏計算出龐涓的行進情況和速度,確定龐涓會在黃昏時候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邊大多數是懸崖峭壁,適合埋伏兵馬。並讓人刮掉一棵大樹的樹皮,並寫上“龐涓死此樹下”,又安排數萬名弓箭手埋伏道路兩邊。

龐涓率騎兵追到馬陵,站在那棵樹下,看到了刮掉的樹上寫了字,就讓人點燃火把照亮有字處,然而他還沒看完那些字時,埋伏兩側的齊國軍隊萬箭齊發,魏國軍隊亂了陣腳,顧此失彼。此時的龐涓才意識到自己中了計,自己已經走投無路,失敗已無可挽回,就抽出劍來自殺了。

三十六計第一計瞞天過海原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外。太陽,太陰。(防備很周密的時候,往往更加容易麻痹大意,當看到習以為常的事情時,時間久了就不會對這事產生任何懷疑。秘密時常潛伏於在公開的事情裏,公開的事情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就會形成最最隱蔽的潛伏狀態,比如隋朝開皇九年,賀若弼率領隋軍進攻陳國的時候。戰役開始前他請求隋文帝允許他調動沿江守備軍隊換防時,一定要在陽曆集中,並且要插上很多的旗幟,搭起很多的士兵帳篷。一開始陳國以為隋朝大軍要大舉進攻,就召集了全部的主力回來進行防禦,後來發現是隋朝軍隊在進行換防,就把主力軍隊撤了回去。慢慢的陳國軍隊對隋朝軍隊軍隊的這種做法就習慣了,也就放下了防備。等到賀若弼率隋軍主力渡過長江時候。陳國軍隊也沒有任何察覺。就這樣,隋朝軍隊輕而易舉的攻擊了南徐州,並占領了他。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是一種真真假假的疑兵之計,用作戰役偽裝,以達到出其不意的製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