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識—前記(1 / 1)

秦以瀾和向聽初識於他們十七歲那年的雨季。

雨滴淅淅瀝瀝的下,似是比那傾盆大雨的程度小一點,但比那如毛毛細雨般的雨又不知大了多少。橫插在這般之間,卻又不令人厭煩,反而多了幾番思愁。

想來古代詩人所描寫的雨中景象也有不少這樣的。因而也使得這其中千古名句所流傳至今。

近代也不乏這雨中文篇,所敘之景也皆是令人每每閱讀之時帶入其中,流連忘返。

少年身著一身亞麻色唐裝,似是如翩翩公子一般雅致而又待人溫柔。細長指節中還帶著一絲粉,一些隱隱若現的靜脈青筋在少年手中似是增添了幾分力量感。

那雙手握著個蓮花圖樣的油紙傘。傘上的蓮花也猶如北宋時的詩人周敦頤《愛蓮說》中所描寫的那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蓮花旁的蓮葉也直挺的立在旁邊。便又為這蓮花之景增添了幾分顏色。

雨淅淅瀝瀝的滴在傘上,雨水觸到蓮花樣式的圖案,便像是水滴在地上一樣,清脆聲音頗為好聽。

少年走近一座玉立的庭院,庭院周旁是一些河流,河流上有著拱橋,拱橋堅固且具不一般的美感。

少年推開半關的庭院門,門簷上有一字匾,題著“亭墨居”三字,亭墨乃是主人之字,而居則是屋子的名字。房簷上有一寬處,可護主人不受滴雨。

少年低垂眸子把傘收起,而後抬眸看向半漏縫隙的門,緩緩的推開。

隻見院中有白蘭花和洋桔梗。白蘭花的淡雅白與洋桔梗的豔相互映襯,緩緩勾勒出一幅夏日花兒清新淡雅、又有些豔的場景。美的讓人讚不絕口。

身著唐裝的少年又踏著輕緩的步子邁向一層台階的屋子中。

走進屋子裏,側眸看去,便見得有一幅清幽秀美的水墨畫側掛在屋中書桌正上方。

那畫是裝裱加框了的。俗話說“人要衣裝,畫要裱裝”,一幅畫裝裱、加框後,即顯露出高雅的氣質。而又不見得失了魅力。

少年又看向屋中其他家具,紅木桌子,色澤光亮。卻不顯油膩。

窗台邊立著的玉蘭也長成了美麗的模樣。

木桌上右側擺著的還是那台硯,左側是筆掛,上頭還有個羊毫毛筆,是老字號的牌子。用著舒服,便每每買上幾支以便用著 。

少年最喜在練那毛筆字時焚上個香,一柱香大概十五分鍾,也是一種不可言說的享受。

焚香引幽步,算是在練字前,營造一種靜謐的氛圍,而那氛圍再搭上周圍的寂靜,便每每使人入了這清幽又充滿韻味的獨特環境。

這般環境、氣味、氛圍。三者組合到一塊,便不是淩亂而又不知歸處。而是化成了一種境界,一種高深但不難入的境界,隻不過這境界便是要求人靜下心來罷了,靜了,便可做成你想做的一切事。

不靜而矣,則心生浮躁,便每每阻之行事,心又躁,既往循環,則不利於人之行事,則往以循環。

所以說,靜,也是一種能力,一種掌控自己的能力,掌控自己不受外界侵擾及深化內心的能力,久而久之,靜,成了習慣。便受益於終生。

靜之重也,不可否認。

心中靜了,便做事事也順於躁了。

心靜則靈,心靜則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