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知道我開學了,這本小說的更新率也降了好多。說個實話,我根本不想寫這本小說,或者說我已經寫膩了,我想寫一本80章的小說,劇情已經想好,都寫在我本子上,我想寫一本叫末日:永存帝國的小說
依然是第三帝國,不過我會把武器裝備改一下,放心,不是現代武器,而是德國武器至現代武器
我會弄個全新的劇情,哎呦,我弄世界真是個真正的架空世界,我會把那些曆史國家以及各個民族改一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高堡奇人?
我覺得裏麵的德軍,身穿雨點迷彩,還有Y字武裝帶再配m35鋼盔,很帥,我會用美軍裝備,或者說是蘇軍裝備,裝備國防軍黨衛軍,你們電話為什麼德軍會裝備蘇聯或者美軍的裝備要問就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達日耳曼帝國將,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等,國家各個武器的生產線都重新調合並且這幾個國家的科學家會研發新的武器裝備都會帶有美式蘇式風格的,我想說的都說完了
接下來是水字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是靜態消耗戰,作戰雙方以陣地戰為主要的作戰方式,所以這就造成強調步槍的遠射程,而在50米內的陣地爭奪戰,導致了近距離速射武器衝鋒槍的大量裝備。
一戰結束以後,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各國的軍事戰略戰術理論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一戰後的幾次戰鬥中,如蘇俄內戰、西班牙內戰,出現了一戰中沒有出現的情況。雙方步兵的作戰距離比起一戰時期大大縮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戰鬥都集中在400米的距離之內。在這個距離內,當時各國裝備的步槍並不能勝任。無論是德國的毛瑟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還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有效射程都超過600米,標尺射程都在1000米左右。如此強的殺傷力的,在400米內顯然沒有必要。這個距離內,傳統步槍的威力過大,遠遠超出實戰的要求。同時,各國裝備的手動填裝子彈步槍的射速不高,優秀射手一分鍾也不過隻能發射10到12發。這個射速顯然無法對敵人造成足夠有效的火力壓製。
而各國步兵的另外一種裝備衝鋒槍,也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二戰中的各國衝鋒槍的有效射程均不超過150米,實戰中還不到100米。雖然在100米內,衝鋒槍有著不錯的射速和火力壓製。但是衝鋒槍使用的彈藥是手槍子彈,衝鋒槍超過150米距離無法作有目的的射擊。衝鋒槍的150米,步槍的500米,中間有一個150米到400米的火力的空檔。各國步兵部隊一般通過輕機槍來彌補,但是輕機槍在基層步兵中裝備較少,而且其彈藥威力也很大,在這個距離輕機槍彈藥的威力仍然過剩。同時衝鋒槍需要大量的手槍子彈,步槍、輕機槍也需要大量的步槍彈藥,基層步兵同時裝備衝鋒槍和步槍,這也就是說後勤人員必須同時準備兩種彈藥。
如果能夠實現基層步兵武器彈藥的統一化,對於各國的軍工係統和後勤係統是一個極大的幫助。出於這些目的,在30年代末期,各國就展開了對於突擊武器的研究。他們希望能夠生產出一種把步槍和衝鋒槍的特點合一,能夠代替現有步槍、衝鋒槍,甚至輕機槍的一種武器。簡單來說,德國的步兵班不需要再裝備MP40衝鋒槍、毛瑟單發步槍和MG34通用機槍,隻需要裝備一種自動步槍。但是,實驗證明二十世紀初的標準的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自動步槍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製精度,而且重量較大不方便單兵攜帶。受當時槍械科技和金屬冶煉技術的限製,當然也有對於突擊步槍理念上理解並不夠的原因,德軍沒有一種武器能符合這個需要。直到由德國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雨果·施邁瑟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STG-44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