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東周列國誌》時,感覺不是那麼的容易讀懂。但是,看《三國演義》就不會。
其實,如果沒有春秋戰國的文化底蘊,還真的一些難以深刻理解。
但《東周列國誌》又不失為十大名著之一。他的創作難度遠遠超過《三國演義》。盡管如此,馮夢龍先生仍然得心應手,將上百個曆史事件,五百年的時間跨度,和近兩千個人物生動有序、緊湊鮮明地呈現在108回的小說之中。使我們看到了匠人大師精雕細琢的刻畫魅力,透過他領略了那個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燦爛輝煌又充滿動蕩變革的年代。
為了方便閱讀,下麵將一些曆史事件作一個簡單的概述。
我們中國的朝代起始於夏商周。而周朝始於周武王滅商之後的公元前1046年。
周朝的統治一共延續了791年。這期間又經曆了西周時期:公元前的1046到公元前的771年。東周時期:公元前770至公元前的256年。
周朝建立後,雖然延用了商的分封製,但在此基礎上卻有了大大的提高和進步。
商朝一共分封了三千多個小國,爵號為侯和伯。這些小國統稱為外服國,大多是臣服的關係。另外,商沿用的是城邦式的比較鬆散的管理。所以,商的統治並不牢靠。
而西周建國時一共封有71個諸侯國。其中同姓的王室子弟共有53個。其他的封給了有功之臣和商朝的王室後裔。這就大大地提高了周王室的統治地位。更重要的是,周朝頒布了周禮,實施了宗法製,這就從思想上和製度上為穩定社會和發展提供了保障。
西周時期,封給諸侯的爵號有五等,那就是公、侯、伯、子和男。諸侯又分封給同族或能臣良將卿、大夫和士。當然最底層的就是平民和奴隸。
西周建都鎬京,在今陝西西安。從鼎盛的成康王朝起到衰敗的周幽王被犬戎所殺,曆經275年滅亡。因為鎬京在西邊,所以,後來的人們稱之為西周。
周幽王死了之後,公元前770年,諸侯擁立周幽王之子姬宜臼為周平王。後來,由於犬戎不斷騷擾,侵呑了王畿地區大片西邊的土地,王室無力收複,還恐危及京都的安全,加上原王室宮殿已被犬戎燒毀十之五六,暫時無力重建。所以,周平王決定東遷至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西周一共有三百多年的曆史,這一時期是社會相對穩定和發展的時期。那麼,到了東周時期,為什麼會發生那麼多戰爭呢?而且大部分都是內部爭鬥。這其實還是和分封製密切相關,有句老話說的好,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初,西周建國伊始,封了那麼多的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大家都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對周天子不可不敬。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十幾代之後,這種感恩之心早已蕩然無存。另外,分封製現在看來確實是一項落後的製度,但在當時,從原始部落到奴隸社會再過渡到封建社會,無疑具有非常的積極意義。為周天子對幅員遼闊的人員和土地管理,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民族同化以及領士拓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東周時期,特別是東遷之後,王畿所管轄的範圍越來越少,形同小國。周天子喪失了對各諸侯的控製權,沒有了製衡,諸侯們便無所顧忌,忘乎所以。於是乎,大蟲吃小蟲,小蟲吃毛毛蟲,一場場龍爭虎鬥的大戲就這樣被推上了曆史的舞台。
史學家們把五百年的東周也分為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被喻為“禮崩樂壞”的開始。孟子也說“春秋無義戰”。在王權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漸漸強大了起來。為了爭取更多的土地財富和人口,為了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春秋五霸展開了互相攻伐互相兼並的戰爭。其實質就是各奴隸主之間的爭鬥,也是奴隸社會土崩瓦解的開始。
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規模越打越大。動聊幾十萬乃至上百萬。著名的長平之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更是超過百萬。
在這個時期,也是各諸侯國大發展大變革的年代。民族融合不斷,舊的製度被打破,封建生產關係逐漸產生。奴隸社會日益瓦解,封建社會逐漸確立。中國曆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當然,頻繁的戰爭使最底層的老百姓飽受了戰爭之苦。但令人欣慰的是,正應了那句老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秦一統天下,讓中華文明又邁入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