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集體(1 / 1)

災厄紀34年,紅原—莫斯科—克裏姆林宮

“伊裏奇同誌,“大集體”已經研製完成了。”彼得羅夫走進領導人辦公室,將這個消息告訴伊裏奇。伊裏奇微微頷首,麵帶微笑,將一份文件推向彼得羅夫麵前。

“現在前線的同誌們在15公裏的範圍內不需要無線電交流了。”彼得羅夫笑著打開那份文件,逐字逐句閱讀了起來。

一時間,辦公室隻剩下了快速翻閱紙張的聲音。

除此之外,就是汗水從聯軍戰略火箭軍總司令的頭上滴落的聲音。

““自由意誌”實驗……據我方可靠情報……通過終端進行操作……間接控製被植入者的行為……”

紙張陡然掉落,“КГБ”的紅印證明了消息的真實性。彼得羅夫抬首,雙眼之中的震驚對上伊裏奇的的嚴肅。這個龐大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緊盯著他,語氣中滿是不安——這還是頭一回,伊裏奇對別人流露出不安的情緒。

“我們的敵人並不落後於我們,我的同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戰士們有危險了。”

[曆史]

人類在21世紀成功將腦機接口從幻想變成現實。盡管在這之後不久,地球因不明天體的抵近而險些毀滅,人類依然用僅剩的10%左右的人口重組了社會。與此同時,生產力的嚴重不足倒逼人類科技飛速發展。在人機係統的權重上,以紅原和神州為代表的人主觀點和以聯邦和北聯體為代表的機主觀點產生了嚴重分歧,雙方的分歧從學術爭論發展到道德辯論,最終演變為全麵戰爭。“人類進化路上的絆腳石,必須被正義和自由清除。”則是聯邦五星上將萊克阿瑟對其的評價。對此,紅原海軍總司令謝苗的回應是:“絕不能坐視我們的同胞變成會行走的電腦!”

災厄紀34年,紅原的“大集體”係統正式研發完成,而聯邦也在不久前完成了“自由意誌”人機芯片的研究。雙方都旨在通過外接芯片,達成提高士兵戰鬥能力的目的。隻不過,紅原與神州選擇多線程的生物計算機芯片,以及相應的,以個人作為基本單元,組成龐大的決策網絡的方法。神州和紅原的係統分別叫做“開元”和“大集體”,兩者略有不同,但基本可以兼容。而聯邦及其盟國使用更為成熟的量子計算機芯片,通過外界終端達成網絡的組建,係統名為“自由意誌”。

簡而言之,聯軍方的方法是將個人組成一個單元,最終構成龐大的網絡。而聯邦的方法則是用網絡直接精準控製個人行為,以提高個人的作戰水平。

[戰爭概覽]

戰爭在歐洲率先爆發,紅原的漫長邊境線使得盟軍推進極其緩慢。而紅原以共產主義為根基的意識形態不僅讓自己的軍隊擁有強大的防守能力,而且利用釋放的戰俘,動搖著盟軍的基層士氣。盟軍很快發現了問題,並使用更加“嚴格”的製度管理軍隊。得益於科技和體係的支撐,很快,戰爭天平迅速倒向了盟軍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