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寬廣,兼容並蓄(1 / 2)

心胸寬廣,兼容並蓄

【儒家語錄】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正言正說】

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麼呢?“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隻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孔子認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心胸寬廣、博大而無私的,他看人待事隻求真理,而不會以個人主觀為出發點,去結黨營私、徇私護短;他對任何事情都不會事先設製好一套成見,而是胸懷

廣納百川、兼容並蓄;他不會去苛求完美、求全責備,他總是會寬容人天性中的一些小小的弱點,然後去發掘和利用每一個人的優勢,因為他知道人無完人,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這個道理,他不會以偏蓋全,因為一個小小的不足就舍掉一個人才,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

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天然的人性上的缺陷與不足,祟高的德性距我們是如此的遙遠,往往需要我們付諸許多努力才能夠到達。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內心之中的不潔的欲望與企求,隨時都會困擾著我們,讓我們總是迷陷於痛苦之中無法解脫。人在克服自己的弱點及缺陷方麵所表現出來的無能為力,即使是當事人自己也無法說得清楚。

五代期間,雍州刺史蕭衍,乘齊內亂,起兵攻齊帝東昏侯,在建業(今南京)城外築起包圍圈,斷絕外援,情況萬分緊急。謀士向東昏侯獻策,要動用後堂儲藏著的數百具厚木板,用作守城的器具,東昏侯仍吝嗇不改,說:“這些都是用來做殿堂的材料,動不得!”最後將士離心,東昏侯被蕭衍所殺,齊滅。

無獨有偶,象東昏候這樣鼠目寸光,吝嗇不改的情形,在明末也曾出現過。

當時張獻忠起義,率部攻打福州,而負責守候福州,保護周王的明軍將士們已經整整兩年沒有發餉了,在起義軍潮水一般的攻勢之下,顯得

軍無鬥誌。於是守城將軍急忙求見周王,請求周王拿出點銀子來,鼓勵守城將士,這也是為了周王著想,一旦城破,周王可是第一個掉腦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