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身赴苗疆,平定叛亂(1 / 2)

雍正八年(1730年),貴州苗疆地區苗民造反。苗疆人民不滿當地朝廷官員的統治,不斷和朝廷發生武力衝突。當地官員作威作福,魚肉百姓,憤怒的苗人團結一心,同仇敵愾,一處起義,各寨苗人積極響應,甚至聯合起來一起攻打清軍駐守官兵的營房。當地政府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對於四處冒出的苗民,清軍顧此失彼,疲於奔命。加之叛軍苗民各個武功高強,清兵根本抵擋不住他們的襲擊。貴州省府全城戒嚴,貴州的動蕩不安直接影響了整個西南地區的穩定。

一紙奏章傳到京城,雍正帝得知消息後十分憤怒,馬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威嚴的乾清宮內群臣肅立,雍正帝在殿前焦急的踱來踱去,說道:“朕剛剛收到一份緊急奏章,雲貴總督高仲其上報,貴州苗人造反,多地已經舉行起義,攻擊駐軍軍營,當地官員剿撫不利,竟然毫無辦法。這是近年來大清發生的第一件大事,此事如果解決不好,大清整個西南地區的穩定堪輿。對於此事必須迅速的做出解決,不知各位臣工有何良策?”

此時群臣低頭垂首,均默不作聲,大殿上極是安靜。雍正帝站在乾清宮的書案前,注視著群臣。過得片刻,群臣中一人站出來拱手說道:“皇上,依微臣之言,苗人野蠻凶狠,不用武力隻怕難以降服。讓他們歸順大清恐是難事。微臣建議對黔省用兵,剿滅亂民,並將罪魁禍首首級懸掛城門曝曬,以儆效尤。”話剛說完,又有一人出列拱手說道:“皇上,依微臣之見,此等野蠻之人,難以管束,實乃天性,不如棄之。況且貴州等地孽障叢生,毫無生機,於大清實無用處,有之或無均無不可。況且若是出兵,浪費兵力財物不說,難保苗人不會再生叛亂。”話剛說完,大殿上一陣騷動,不少大臣在底下小聲的議論著。先一人又大聲說道:“王大人此言差矣,如果棄之不理,那麼各地不臣之民豈不紛紛效仿,那時大清的禍亂遠不止苗疆一處,大清就會麵臨土崩瓦解之危,還請聖上三思啊。”

雍正不停地在殿前踱來踱去,垂首傾聽,聽著下麵大臣的議論,深感氣憤,說道:“現在是讓各位商議如何平息叛亂,而不是討論苗疆地區棄與留的問題。貴州一帶自古就是大清的領土。當年太祖皇帝從亡明手中收複苗疆,費了多少心血,這片土地豈能在朕的手中丟掉。”雍正的話義正詞嚴,群臣頓時感到一陣威嚴,大殿上頓時鴉雀無聲。

雍正向群臣掃視了一眼,看向一位大臣說道:“廷玉,你有什麼看法啊?”群臣中一人緩緩出列,約麼六十來歲年紀,臉上布滿皺紋,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一縷整齊的山羊胡子使他看上去更為祥和。他雙手抱拳,微微欠身說道:“據老臣所知,苗人叛亂是由於傳說苗王降世,能拯救苗民於水火。苗地有一股江湖組織,由苗王帶領,其中眾人個個武功高強,相互聯絡,號召苗民群起反抗朝廷。老臣認為隻有粉碎這夥江湖組織,打破苗民心中的信仰和依靠,苗民孤立無援,無人帶領,平叛就輕而易舉了。”此人就是張廷玉,時處軍機大臣,曾輔佐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曾主持編纂過《明史》、《世宗實錄》、《大清會典》等作品,於大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整個大清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此時,第一位站出來進言的大臣朗聲說道:“張大人所言甚是,請皇上對苗疆用兵。”又有一位大臣出列說道:“臣亦讚同張大人所言,剿滅叛賊,平定叛亂。”朝堂之上群臣登時紛紛附和,主張對苗疆用兵。

雍正向群臣掃了一眼,低頭沉思,緩緩地說道:“那依眾位之言,該派誰去攻打苗疆呢?”大殿上登時又安靜了下來,群臣各有所思,有的想:“誰又願意去那野蠻地呢,苗人凶狠,隻怕有去無回,即使僥幸留的性命,不能得勝而歸,回京之後亦人頭落地。要全殲反賊,又談何容易。”亦有人想:“這是顆燙手的山芋料誰也不想要,如果自己開口推薦一人,此人不免心生怨恨,從此結下仇恨也說不定。”眾臣有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卻一直垂首低頭,不發一言。

此時站在前排的一位年輕臣子回過頭來向另一位大臣一使眼色,那人立刻出列,雙手一拱,長聲說道:“回皇上,率兵征繳苗疆之人需是智勇雙全,有勇有謀之人方能擔此重任,微臣保舉一人,不知可否?”雍正道:“你且說來看看。”那人朗聲道:“四皇子文韜武略,無人能及,由四皇子親自統兵,就如陛下親臨,兵將士氣大振,苗賊感受天朝的恩威,就此束手拜北也未可知。”此語一出,眾人盡皆愕然,有的人張大嘴巴,不敢置信。心想:“賈大人平時寡言少語,怎的語出驚人,四皇子甚得恩寵,竟敢和四皇子作對。”有的大臣連連搖頭,心道:“此事何等凶險,怎能讓四皇子深入險地。”有的人仍是木頭一樣呆立,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似乎一切與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