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歎為觀止的藝術創作(2 / 2)

為了讓鳥籠抗腐耐用,竹子被劈成粗細均勻的竹條後,要先放在加入殺蟲水的鍋內蒸煮,然後再將蒸煮好的竹條盤在鋼圈上定型。

這樣做出來的鳥籠,永遠不會幹裂,也不會變形。

胡老爺子嚴謹考究的鳥籠製作技藝,外人很難複製,在這種工藝下製作出來的鳥籠,隨著時間的變化,結構也會變得越來越緊密結實。

這種匠心獨運,一絲不苟的製作技藝,讓胡老爺子做出來的鳥籠既美觀又耐用。

“胡爺爺,這壓紙的竹子您都雕刻得這麼精美呀”?

胡老爺子製作的鳥籠,無一處不講究細節,就連底部的紙壓,都是精心雕刻過的。

“這籠底的紙壓,是為了防止風吹動紙響,驚動籠中的鳥兒設計的,雕刻再精美的鳥籠,如果鳥住在裏麵不舒服也算不上好籠子,養鳥要根據不同種類的鳥的習性,來製作相應的籠子”。

胡老爺子製作的鳥籠不僅工藝精湛,雕刻精美,種類和形狀也非常齊全。

沈雪梅一個個看著,老爺子一個個給她介紹著:

這種籠頂或拱或圓的籠子是百靈籠,內設的鳳凰台是供鳥兒鳴唱的。

這種高約30公分,籠底25公分見方,籠內兩端置雀食水罐兒的是點顏籠,適合飼養紅藍點顏。

外套籠罩,頂置籠鉤的是畫眉籠,這種籠子竹條間隔有序,既適合觀賞,又適合馴養生鳥。

“製作鳥籠跟給人做衣服一樣,要量鳥而做”。

胡老爺子談起鳥籠的種類來眉飛色舞,口若懸河:

“清朝時的京城,玩鳥是看身份的,什麼身份用什麼樣的鳥籠,鳥籠一拿出來,別人就知道你是什麼身份的人了”。

胡老爺子不厭其煩地給沈雪梅介紹有關鳥籠的講究:

“為官的人,買鳥籠都買三條腿的,‘三足鼎立’寓意自己在官場上能掙得一席之地,做生意的,鳥籠都買四條腿的,寓意四麵八方都來財,一般老百姓沒啥講究,他們買的鳥籠是沒腿的單籠”。

“原來養鳥有這麼多講究呀”!

一趟鳳凰莊之行,讓沈雪梅不僅見識了胡老爺子高超精湛的鳥籠製作技藝,還讓她對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有了更加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這些都是我爺爺幾十年來沒舍得賣的珍品,我爺爺每製作出一個滿意的鳥籠,就會自己收藏起來”。

看著一屋子工藝精湛,雕刻精美的鳥籠,胡繼業不僅沒覺得有啥可炫耀的,他的眼裏還閃過一絲憂慮:

“其實我們這幾年製作鳥籠沒怎麼賺過錢,還沒有人家做竹編的利潤高,我爺爺對每一個鳥籠的製作,用料太講究,工藝的要求太完美了”。

胡繼業擔心自家的鳥籠生意一直這樣做下去,會賠本賺吆喝:

“這是生活條件剛剛好轉的80年代,那些養鳥的人又不是王孫貴族和八旗子弟,誰買個鳥籠會在意用的是啥材料?那些精美的雕刻,也不是人人都會欣賞,肚子裏沒有墨水的,看了也不知道是啥意思”。

“你閉嘴!在人家麵前說這些幹啥?人家雪梅姑娘是來看看咱家的鳥籠能不能被外國人相中,又不是來聽你訴苦的”!

胡老爺子叫停了孫子的滿腹牢騷。

老爺子何嚐不知道這幾年做鳥籠沒賺到錢,老祖宗當年那麼興隆的傳世手藝,到了他這裏卻成了個勉強糊口的營生,他心裏能不急嗎?

可他有啥辦法?

他也想尋求突破,可眼下就是這麼個現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鍥而不舍的堅持初心,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鳥籠製作技藝傳承下去。

技藝傳承,已經成了胡老爺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這些收藏起來,沒舍得賣的鳥籠,既是他對老祖宗的一個交代,也是他重整旗鼓,蓄勢待發的底氣和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