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沙島:魔都裏的稻花香(1 / 3)

橫沙島:魔都裏的稻花香

悠閑的上海

你是否見過這樣的上海:陽光下,農家小院裏曬著南瓜和花生,屋後種著果樹和蔬菜;小河邊,農人悠閑地垂釣;田野間,時而有騎著自行車或趕著牛車的人路過,驚起一大群嘰嘰喳喳的小鳥……

離浦東新區直線距離隻有8公裏的橫沙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裏至今還沒有通往陸地的大橋,人和車的往來都隻能依靠輪渡。雖然和陸地距離不遠,但渡船相連的兩地,完全是不同的景象。

這座由長江衝積而成的小島,經過百年開墾,如今已滿布良田。島上雖然不如對麵的大都市繁華,但設施完善,生活悠然,倒是讓人生出豔羨之心。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們很難想象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還保留著這樣一個沒有高樓、沒有煙囪的地方。

上遊的山石跌入滾滾長江水中,隨著河流拜訪各個城市。在南京,它已經將自身打磨光滑,成為卵石,堆積在紫金山山腳。而到了上海,它已經變成細沙,撒在長江口,在潮汐的推動下,慢慢成長。道光年間,沙洲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沙洲不斷變大,變成了島嶼。

橫沙島最初隻是一片長著雜草和蘆葦的鹽堿地。清末光緒七年(1881年),朝廷將島嶼的管理權給了江陰南箐書院。書院開始開墾這片鹽堿地,改良土壤,使得這片土地最後變成了可耕種的

良田。為了保護這座純淨的島嶼,政府出資建設,圍岸造堤,更多的土地得以有效利用。

橫沙島

島上的時光過得很慢,這裏有一片片水稻、蘆葦蕩,有池塘、橘園。天空很低,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得到。農舍、小橋、小路嵌在其中,嫋嫋升起的炊煙將這幅山水畫暈染開來。橫沙島的一切都在畫中活動著。

出於環保考慮,橫沙島上不建工廠。為了發展經濟,島上籌建了很多漂亮的現代農場,65歲的張元祥是農場的顧問,他是附近家喻戶曉的“技術型人才”,在鄉政府做了10年的農業技術員,花了3年時間,為島上引進了江蘇的新型水稻。

雖說早到了退休的年紀,但張元祥覺得農業的知識總是在與時俱進——閑暇的時候,他會看書,自學有機農作物的種植,自學養蜂,甚至曾經還有一位米其林的主廚來到農場,拜托張元祥幫他種一種蔬菜。

島上的水稻田

島上的橘園

現在,他有了一項新任務。城裏的人有時會來島上體驗農家生活,而張元祥就要負責接待他們,並為這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新時代青年提供指導。農場體驗,成了橫沙島的新項目,吸引著遠來的自然愛好者。

最早的垃圾分類

在島上生活的人安然自在,這裏的一切都顯得很慢。陳爺爺許多年前從江蘇來到島上。現在,他與老伴、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他

雖然歲數大了,但平時種菜、劈柴,該幹的農活一個也沒落下。

早些年,他還會經常騎著自行車,帶著自己編的竹簍去鎮上采購。這裏有一樣好吃的食物——蘆粟。它看起來和竹子差不多,但剝開外殼,就像甘蔗一樣,口感則是清甜可口。陳爺爺還開了個很有上海特色的玩笑:“蘆粟的皮是幹垃圾,嚼過之後,裏麵的肉是濕垃圾。”

島上從2014年年底開始初步製訂垃圾分類的計劃,正式實行是在2015年,大概3月開春的時候,比上海市區早了5年。

在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村委會發現還是有很多垃圾混放的現象,就采用了一個直白的方法——手把手教,然後手把手抓。通過這樣的辦法,久而久之,居民就形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