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7章 錯了一千年(1 / 3)

承上,我們繼續來領教一番蘇軾和粉蘇的腦殘。

在《蘇軾治西湖》一文中,有言,說,“南北徑三十裏,為長堤以通行者。”意,所建之蘇公堤長三十裏!

另,在與古文《蘇軾治西湖》一樣同為浙江省高中語文教材的散文《宋朝的雨》中,有言:“蘇東坡的這篇奏議,時隔900年,再來分析,依舊充滿一位政治家的深謀遠慮。我們現在看到的也許隻是一條如詩如畫的長堤,當年的蘇東坡卻從民生大計出發,改變了西湖的命運。挖葑泥築堤是蘇東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筆。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裏記載了蘇東坡天才的構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雲,將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裏,環湖往來,終日不達。若取葑田積之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這裏,《宋朝的雨》一文也認可了文中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裏的說法,明確指出了蘇公堤“湖南北三十裏”,這與《蘇軾治西湖》一文“南北徑三十裏”相合。

此兩文的“三十裏”之說,嗬嗬,把西湖又撐大了五倍多!五級腦殘!

這“三十裏”之說,比較前文民間傳說中的“沿湖要走三十三”,這兩高中教材中的“三十裏”說則要更加荒唐地3.14乘2倍!

前文的腦殘的“三十三”是“沿湖”繞行的弧長,是大於360度的弧長。而《蘇軾治西湖》中的“南北徑三十裏”和《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的“湖南北三十裏”是直徑!是弦長!嗬嗬,腦殘不?西湖有多大?西湖東西寬約2.8千米,西湖南北長約3.2千米,千百年來,大致如此。實量蘇堤長2797米,約五裏半,六裏還不到,所以,依百度百科言,《蘇軾治西湖》係蘇軾作;《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係蘇軾之弟蘇轍作。這兩蘇都紅口白牙的在說湖中長堤為三十裏。二裏等於一公裏,那長堤長為15公裏!

也許,有人會說,千百年來,西湖在變化呀!西湖,按其規律,是該越來越小的呀!

不錯,千百年來,西湖曆經多次變遷,麵積一直在逐漸縮小。但總的說來,變化不是很大,據考證,唐代的西湖麵積在10.8平方公裏左右,“澄千頃之波瀾”。到了宋代,麵積縮至9.3平方公裏,清代是7.5平方公裏。21世紀的西湖有6.39平方公裏。西湖的麵積,千百年來,一直在縮小,但,在近現代,隨著西湖的西進,西湖的水域又有所擴大。

現在,我們可以以西湖的麵積和21世紀蘇堤的長度為基準,來推知,唐代的“蘇堤”(在唐,蘇堤還沒誕生,這裏是假設如果在唐代,在蘇堤的位置,如果建一蘇堤,該有多長。)約長3633米,算是七裏多點;宋代的蘇堤約長3372米,算是七裏不到;清代的蘇堤約長3028米,算是六裏多點;21世紀的蘇堤長2797米,算是五裏半稍多。

上述唐宋清今的蘇堤長度如果考慮到古今度量衡的不一:唐朝一尺等於今天的30.7cm;宋朝和元朝一尺等於今天的31.68cm;明清年代一尺等於今天的31.1cm;今天一尺等於33.33cm。那麼上述的蘇堤應該進一步修正為:唐代的“蘇堤”約長3944米,能算是八裏;宋代的蘇堤約長3548米,能算是七裏;清代的蘇堤約長3245米,能算是六裏半;21世紀的蘇堤長2797米,算是五裏半稍多。

因為,1市裏=150市丈;1市丈=10市尺;1千米=2市裏,1米=3市尺。所以,在宋,蘇堤也就七裏左右,離蘇軾所言的蘇堤長三十裏,荒謬地放大了429%!

許多文章都有說,說蘇軾在整治西湖、疏浚西湖時,如何親臨第一線,如何深入基層,如何調查研究。還說在疏浚現場,與民同樂,吃東坡肉,喝印月酒。那麼,王木木想不通了,即使蘇軾此人文理偏科,文學好,數學差,但作為龍圖閣大學士,一裏有多長,一丈有多長,一尺有多長,這總歸應該知道的吧!古代人不若現代人,出門開車,乘車。唐僧用雙腳走到了印度,徐霞客用雙腳走遍了中華大地,蘇軾也一定曾在西湖的東南西北走來走去過的。難道,這蘇軾對自已的腳步一點概念都沒有?他會把七裏誤會成三十裏?嗬嗬,如果說,說蘇軾真是這麼樣的一個糊塗蛋,那蘇粉們真是在不顧事實地反在給蘇軾搽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