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炷香的時間很快過去,這是林鴻漸留的給賈環賈茂思考的時間。
賈環率先動筆。
今年縣試的題目是:行賞忠厚之至論。【題目原型來自宋仁宗嘉祐二年科舉。】
這是一道關於仁政的題目,自漢武遵循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文學便成為了帝王治國的首選,“仁政”的相關話題也成為士大夫之間避不開的談資。
從華夏大地上有文明開始,唐堯虞舜夏商周輪番登場,在那麼遠古的時候,這片大地的主人就開始施行仁政。
先秦時期,周穆王繼承王位之時,周朝王道已經衰微,但周穆王仍舊繼承祖先餘風,告誡手下審訊犯人時要使用“祥刑”,這便是仁政。
賈環雖然不懂科舉考試,但賈環懂寫作文,而且穿越過來已經近一年了,讀了不少書,於是才思泉湧,一個一個墨點落在宣紙上,最終形成一篇引經據典的賦文。
賈環全心在自己的文字之中,絲毫沒有關注到賈茂,賈茂許久都未動筆。
但兩人交卷的時間是差不多的,而且得到的評語是賈茂更勝一籌。
賈環覺得這結果還蠻合理的,他的確是看到題目就有了想法,但寫著寫著又卡殼了,後麵隻能生編硬套。而且作為一個穿越人士,他犯了古代科舉的大忌,長篇長篇的白話文,全部都被林鴻漸標紅了。
賈環看著都有點不好意思,林鴻漸不僅給他標紅了,還給他圈注了修改意見,果真是當代大儒。
換成賈環看到那麼多圈圈點點的卷子的時候,早就沒有耐心去給意見,悉心教導了。
“茂哥兒文章老成,想必看過往年的卷子也悉心練過,隻是內容平淡無奇;環哥兒才思敏捷,但可惜後力跟不上啊!”
林鴻漸不需要說什麼,就已經能讓賈環和賈茂羞得抬不起頭了。
“為師下旬要去揚州一趟,來回可能要半年多,若你二人無事,也可跟著一起。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隻是你們還年幼,要與父母長輩商議好了才可決定。”
揚州,那不就是林如海任職的地方嗎?
所以,是要送林黛玉回揚州了嗎?
賈環想去,他都來紅樓世界了,自然是要把能見到的人都見一遍才算圓滿啊,而且這是古時候的揚州唉,富饒的江南水鄉,多少文人才子在這留下筆墨,誰不向往呢?
散學之後,賈茂還需要去打零工,賈環便先回了府。
林鴻漸透露了點話風,林如海約莫還有十天便要回京述職了,這次他定是要帶著林黛玉回家的。
那估摸著林妹妹也不會在賈府再住多少時日了。
農曆三月,陽光正好。
微風拂過新生的楊柳枝頭,將那一汪綠意傳播,四處都是新鮮的畫麵。
冬日的苦寒早已過去,迎接我們的是嶄新的春天。
等賈茂回了賈府,就聽見人說老太太有話喊賈環,等賈環再到了上房,便是一番哭天喊地的情形。
“我不要林妹妹走,憑他什麼林姑父,為什麼要把林妹妹從我們家搶走!”
賈環還未進屋,便聽到了賈寶玉的聲音,“先聲奪人”莫過如此。
賈母的麵色不好,但還是將寶玉摟在懷裏,細細地跟她說:
“你林姑父是你林妹妹的親生父親,他也一年多沒見林妹妹了,自然是要把林妹妹接回家的。”
寶玉見賈母對自己還如從前一樣,話語中更多了幾分底氣:
“林姑父想見妹妹,他自己來咱們家小住不就好了!何苦讓林妹妹千裏奔波,可見是心不誠——”
賈寶玉說話越發張狂了,賈環進屋也沒有人款待,他自己找了個凳子坐在角落裏。
賈母正色,嗬斥了賈寶玉一句。
“這是說的什麼糊塗話!寶玉你再這樣我就喊你老子回來了。”
賈母心裏被氣得不輕,扭過頭去不看他,轉身才看到自己這個不喜歡的孫子已經到了。
賈母本來被女婿突然的書信搞得心慌,她心裏估算著是賈環被打一事的原委被告訴了林鴻漸,林鴻漸為人方正,寫信告訴了女婿。
她本來有些生氣的,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更何況她們這種公侯之家,這件事她已經處理了,賈環又何必在外麵搞得人盡皆知啊?
可是賈寶玉這個樣子,賈母又覺得還不如讓黛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