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便來到了六個月後。
在經曆了半年前的那場大潰敗後,周梁二國集結起來的八十萬戰兵一朝盡喪。
除了近半數死在了戰場上以外,還有許多戰兵發生了潰逃現象,變成了散兵遊勇,甚至落草為寇、占山為王。
真正能被周梁二國重新收攏的敗兵,隻有最開始集結的十之二三……
經此一役,周梁二國頹勢盡顯,再沒有了任何扭轉敗局的可能!
原本在這樣的戰果之下,又有了宋思怡這位天底下唯一的宗師坐鎮,長樂自治區對於周梁二國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應該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摧枯拉朽才是。
但這種情況偏偏沒有出現。
主要還是那個問題,長樂自治區內的可用之人相對來說不夠!
蛇吞象是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
一個處理不好,就有可能自己把自己撐死。
於是在沈旭的要求下,長樂自治區主動放慢了對兩國侵吞的步伐。
正常來說,國內的可戰之兵全部被摧毀,剩下的都是一些難堪大用之輩,又失去了宗師的庇護,偏偏長樂自治區這邊還有宗師坐鎮,那在長樂自治區全力以赴的情況下,周梁二國會什麼時候覆滅,基本上就全看長樂自治區會什麼時候趕到他們的都城了。
慢則七八天,少則兩三日,周梁二國就會成為曆史。
結果這麼幾天就能做到的事情,卻被沈旭控製著硬生生拖了半年之久!
半年時間,長樂自治區的人馬在血衛的統領下一步一個腳印,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對周梁二國進行蠶食。
所過之處,無論周國還是梁國的守城官民,盡皆望風而降。
即便偶爾碰到一兩個想要據城而守的死硬分子,也根本沒有百姓又或者兵卒願意陪著那樣的忠君之士一起身死報國。
兵卒是因為一個個根本毫無士氣,百姓則是因為都快要活不下去了……
如果沒有長樂自治區的人馬,那這些百姓們自己都打算揭竿而起了,又怎麼可能還去拚了命的幫著守城?
因此長樂自治區對於南梁和北周的侵占,異常順利!
每占領一座城池,便當場安排自治區內培養出來的官員進駐府衙,雖然暫時先不動北周和南梁兩國的官僚體係,但卻會立刻開倉放糧,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老百姓先填飽肚子。
如果是沒什麼存糧的城池,那就直接由自治區提供糧食,雖然需要提供的糧食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對於自治區來講,壓力不大。
誰讓沈旭的背後有著一個超級大國的支持呢?
這個超級大國每年需要處理的陳化糧高達七千萬噸,這還僅僅隻是國家儲備中需要處理的數字。
以沈旭目前和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批陳化糧幾乎都可以全部白送給他!
雖然陳化糧吃起來的口感沒辦法和新糧相比,但對於異界的百姓來說,隻要能填飽肚子就行,陳化糧又如何?
於是在這種攻勢下,長樂自治區對於南梁和北周的侵占進行的非常順滑!
極為耐心的一步步平推,以及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實際執行,使得長樂自治區接管兩國土地的過程,也幾乎沒出現什麼亂子。
就這麼耗費了整整六個月,長樂自治區才終於將南梁和北周全部占領!
熱武器對冷兵器的降維打擊,宗師對先天強者的碾壓教育,使得整個平推的過程看不到任何波瀾又或者曲折。
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了對新占領地區的治理上。
而這些問題在沈旭那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思路指引下,其實也沒有碰到真正難啃的硬骨頭。
正是因為如此,長樂自治區前進的腳步才能如此順暢,隻用了半年,就完成了天下一統!
至於說南梁和北周區域遺留的曆史問題,這些可以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刮骨療傷。
沈旭初步給出的前期計劃,是五年之內,通過現有的長樂自治區,培養出足夠多的官吏,將北周和南梁現有的腐朽官宦階層,全部替換掉!
這便是沈旭在完成了登基大典、正式成為了新國皇帝後確定的第一條基本國策。
按照沈旭的要求,內閣將此定名為新朝建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