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人本主義心理學
外文名:humanistic psychology
應用學科:心理學
應用範圍:人格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麵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於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60年代開始形成,70~80年代迅速發展,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隻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隻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而潛能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性質。人本主義最大的貢獻是看到了人的心理與人的本質的一致性,主張心理學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研究人的心理。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1908~1970)和羅傑斯(1902~1987)。馬斯洛的主要觀點:對人類的基本需要進行了研究和分類,將之與動物的本能加以區別,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發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標和滿足對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種需要從低到高安排在一個層次序列的係統中,最低級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這是人所感到要優先滿足的需要。羅傑斯的主要觀點:在心理治療實踐和心理學理論研究中發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論”,並倡導了“患者中心療法”的心理治療方法。人類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即一個人發展、擴充和成熟的趨力,它是一個人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各種潛能的趨向。
起源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起源有很多方麵,但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是歐洲影響廣泛的存在主義哲學,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和亞拉伯罕·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療師如羅傑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麵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的問世已有幾百年,盡管它艱深難懂,特別是沒有共同認可的關於存在主義哲學的定義,但它提出了許多問題,例如人存在的意義、自由意誌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後來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主要理論
馬斯洛提出的需要階段和自我實現等理論。
羅傑斯提出的個人中心治療和同理心等治療理論。
Rogers的在人本主義的治療中特別重視治療師必須要有三個成分:真誠一致、無條件正向關懷與同理心。
創立者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他在布蘭迪斯大學任職時,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主要著作有:《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科學心理學》、《人性能達的境界》等。
理論體係
需要層次
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對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個安全和可預測的環境,它相對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慮。
3.愛與歸屬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支持等,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參加團體等。
4.尊重需要 (esteem need)包括尊重別人和自我尊重兩個方麵。
5. 認知的需要
6. 審美的需要
7.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實現自身潛能。
在心理學上,需要層次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理論的核心。他認為可以將其定義為“不斷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定義為“完成天職或稱之為天數、命運或稟性”,定義為“更充分的認識、承認了人的內在天性”,定義為“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義,就是為了自我實現。馬斯洛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並對曆史上和當時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賓諾莎、貝多芬、歌德、愛因斯坦、林肯、傑弗遜、羅斯福等人進行個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實現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對現實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適意的關係
2.對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為的自然流露
4.以問題為中心
5.超然的獨立性:離辟獨居的需要
6.自主性:對文化與環境的獨立性;意誌;積極的行動者。
馬斯洛在闡述高峰體驗時認為:“這種體驗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瞬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癡如醉、歡樂至極的感覺。”許多人都聲稱自己在這種體驗中仿佛窺見了終極的真理、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奧秘。人們好像是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和緊張奮鬥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