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事的力量
在我們尚是不會說話的孩提時,故事就開始陪伴著我們。十餘年間,從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到知書達理的青年人,我們是聽著故事長大的。對於個人、國家、社會,乃至整個人類文明,故事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我看來,故事是有力量的。
故事的力量在於對心靈的觸動和對智慧的啟迪。一路走來,一路成長,是故事教會了我們謙遜、禮貌、正直和善良。太多太多的美好品格蘊藏在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裏,在文明的延續中代代相傳。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誠實是為人的根本;寒號鳥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要提前打算、未雨綢繆;六尺巷的故事教給我們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高尚品德……這些並不起眼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觸動了我們的心靈,直接或間接地塑造著我們的人格。
古往今來的哲學家中,最愛講故事的大概就是莊子了。無論是《秋水》中的《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還是《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亦或是《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都把故事作為了傳遞思想的工具。老莊哲學中那些最精妙的部分,都被注入了這一個個的故事,於是它們不再懼怕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在故事的講述中成為永恒。
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絕非虛言。故事的講述正如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時看似收效甚微,但實則影響巨大。不必舉出那些遙遠的例子,單單是揆諸當下,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多少同學在聽了梁漱溟先生“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故事之後奮發學習,立誌為國為民、造福蒼生;多少人在知道了錢七虎院士“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故事之後投身國防事業,不求半分名與利;多少學生在了解了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的故事之後甘願攻讀最辛苦的藥學專業,隻希望研究新藥造福病人……一個人的改變也許並不起眼,但每個人的改變彙聚在一起,便是所向披靡的磅礴偉力。
故事是講給人聽的,好的故事要能夠展現一個國家民族的形象。近年來,黨和國家多次提出要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不僅僅是對媒體和外交部工作人員的要求,更是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力行的“分內事”。哪怕是像做好垃圾分類、愛護環境衛生這樣簡簡單單的小事,隻要我們認真去做了,就都是在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的中國故事。
故事的力量很大,但用好故事的力量在人,在你,在我,在我們。
二 、講中華故事,築大國力量
“好的故事”如同細膩絲綢,雖柔軟,卻能給人充滿力量的啟迪與改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時代與國脈相牽相連的今天,砥礪奮發的中國不斷書寫日新月異的時代故事。唯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方能展現可愛可敬之中國形象,推動中國更加昂首闊步走向全球舞台。
“好的中國故事”之功用,正是在於它能在講述者與受眾之間,迅速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係,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沒有太多的抽象概念,也不需要華麗詞藻的堆砌,有的隻是對中華文化的滿腔真情,對中國發展的真切肯定。
著眼傳承創新,講好中國文化故事。前有“昆曲義工”白先勇,耄耋已至,仍奔走國內外不怠,讓婉轉細膩的吳儂軟語得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回響;又有“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與開創,使黃沙漫天的莫高窟終能煥發新的生機,並以數字的形式永存;更有“故宮掌門人”單霽翔,拂去故宮曆史的風塵,讓那些“束之高閣”的藏品搖身一變,成了豐富新奇的故宮文創……此番例子,不勝枚舉。他們用自己的執著,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與時代和國際同呼吸,激發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更吸引著全球關注。以鮮活生動的中華文化,為世界還原沉蘊純粹的中國故事。
聚焦偉大事業,講好中國發展故事。“文所以載道也”,周敦頤如是雲。好的中國故事應當貫穿著中國發展之“道”,世界和平之“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啟人悟“道”,洋溢著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之“道”,從而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與綜合國力轉化為話語優勢,加快構建中國敘事體係,引導國際社會形成正確的中國觀。
揆諸當下,環球局勢波濤洶湧,波譎雲詭,我們要緊緊抓住世界提供給中國的發展機遇,講好中國故事,重視中國故事的巨大力量,展現民族形象,讓中國故事成為這個時代的驕傲。
“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就能抵達多遠的未來。”理論是灰色的,而中國故事色彩斑斕。吾輩青年要爭做優秀的講述人,以新而不同之我,傾力傳頌沉蘊豐富的中華優秀文化,奮力書寫更為精彩恢弘的中國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