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第四師團(上)(1 / 2)

王長春正一臉鬱悶呢,卻沒有想到,比他更鬱悶的大有人在,藤下傀就是其中的一個。

藤下傀出身大阪商人世家,為了給自己的家族撈一點兒政治地位,十六七歲的他就被送到幕府將軍那兒當了一個小兵。由於其家族在後麵用金錢不斷鋪路,沒過三年,藤下傀就已經混了個人模狗樣,手下也有百來號士兵了。卻沒有想到,天皇與幕府之間的戰爭爆發,身為幕府軍隊的一員,東武天皇北白川宮能久的忠實擁護者,藤下傀自然而然是熱火朝天地加入了戰爭。隻是,幕府軍隊不爭氣啊,再加上明治在後麵耍盡陰謀詭計,沒過多久,幕府就失敗了,他心目中的真正天皇北白川宮能久也被明治軟禁,被稱為朝敵,而幕府手下的軍隊也投降明治,被改編成為了大阪台。藤下傀,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大阪台的一個軍官了。

一八八八年,明治宣布以大阪台為基礎,成立了第四師團,所召的,盡是大阪地區的商販、車夫之類的家夥。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會結構是農民依附於擁有土地的諸侯(即大名),而諸侯服從於天皇。這種長期不變的社會結構導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級關係嚴格,富有服從精神的文化特點,也是二戰中日本軍隊普遍狂熱“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礎。

然而,大阪卻有些不同,這個地方是有名的商業城市,居民多與商業有關,對諸侯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圍繞著苛捐雜稅等問題,大阪人幾百年如一日,不斷和諸侯鬥智鬥勇、討價還價,所謂忠誠,那就更談不上了。

於是,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與其他地方不大一樣。大阪人不會急著去“為效忠天皇而死,為大日本帝國而死”,能不死盡量不死。對待上級命令,出身於大阪的官兵也習慣於“討價還價”、“斤斤計較”,不會像其他部隊那樣閉著眼睛執行到底。甚至第四師團內部還製訂了所謂“無謂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鬥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擊”的“三不要”原則。特別是,幕府與明治之間的戰爭才剛剛過去二十七八年,當年結下的恩恩怨怨還沒有理清楚,大阪與東京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著,更別指望大阪人會為了明治去拚老命了。

東武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被軟禁了十幾年之後,被強行送去德國進修。一八九三年,北白川宮能久回國,成為了大阪師團的師團長。大阪人效忠的老對象突然間成為了自己的主官,這讓第四師團的士氣大振,也因此,在甲午戰爭期間,很是立了一些功勞。當然,這與清軍戰鬥力差有關,如果碰上的是別個強國的部隊,估計再來十個北白川宮能久也是沒用的。

甲午戰爭期間,由於害怕北白川宮能久在第四師團內形成一股能夠威脅到自己的勢力,因此,明治強行把北白川宮能久調去當了近衛師團的師團長。表麵上看,近衛師團的戰鬥力要比第四師團強得多了,北白川宮能久應該算是高升了。可是,大阪人眼睛雪亮得很,北白川宮能久在近衛師團根本就說不上話,說是當師團長,其實相當於被明治架空,而且,還架得不留痕跡,架得北白川宮能久無話可說。因此,第四師團很快就恢複了常態,在甲午戰爭後期的表現大不如前了,到最後,明治不得不將其調去專門對付紅旗軍了。可就是對付紅旗軍,第四師團也總是一付力不從心的樣子。從某種意義上講,紅旗軍的發展壯大,有著第四師團的一份功勞啊。沒有了一觸即潰的第四師團不斷地送武器裝備,紅旗軍的初期發展絕對不可能如此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