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誌的半導體光學1期產業園,規劃了一個研發實驗室,規劃了三條光學鏡片的生產線,一條鏡頭的生產線和一條光學係統的裝配生產線。
馮誌強和李鵬林的計劃是,設立三條鏡片的生產線,其中兩條分別生產工業和醫療級別的光學鏡頭,切入工業和醫療領域,通過工業和醫療的訂單形成的收入和積累的經驗,來反哺第三條生產線,第三條生產線用作半導體物鏡的試驗生產線,通過不斷的試驗、調整,直至能穩定生產符合要求的半導體物鏡。
此外設置一條鏡頭生產線,將工業和醫療級別的光學鏡片組裝成工業鏡頭,應用到機器視覺、測量設備領域。
光學係統的裝配生產線,則用於接收定製化需求,定製不同的終端設備。
總結就是,發展工業和醫療市場,快速擴大銷售,培育公司的現金牛業務,以此來支撐光刻機的研發和半導體物鏡的研製工作。
在等待廠房投產的9個月時間裏,馮誌強和李鵬林跑遍了西部大大小小的潛在客戶,值得慶祝的是,工業級鏡片產線被意向訂單訂滿了,其中包括銳光科技提供的部分中低端型號激光雷達的光學元件外包生產訂單。
但醫療領域的潛在客戶和意向訂單還沒有任何進展,馮誌強和李鵬林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醫療設備企業,由於醫療設備企業的供應商體係認證十分嚴格,因此沒有企業願意讓這家連產線都還沒建好的公司替自己生產零部件。
有一天,馮誌強靈機一動,為何要拘泥於醫療設備,我給近視眼鏡供應鏡片不也行嗎,我用原本醫療級別的鏡片供貨給眼鏡店,不就是降維打擊嗎?
很快,鵬誌就收獲了高新區幾十家眼鏡店的訂單,為這些企業定製近視鏡片,在產線正式投產前,僅西部地區就收到了300多家門店的訂單,70%的產能被預訂。
在產線投產前的三個月,馮誌強已招募了30多名員工並完成培訓,為正式投產做足了準備。
到了正式投產的這一天,馮誌強和李鵬林已在產線上連軸轉了一個多星期,每天睡在車間裏,睡醒了就起來調試設備。
終於,隨著馮誌強按下產線的總電源開關,一排排擺放整齊的嶄新設備頂上的綠燈齊刷刷地亮起,機器拋光的聲音、物料傳送帶運行的聲音、現場人員交流的聲音,彙集在一起,形成一段美妙且協調的頻率,產線順利投產了!
鵬誌的兩條產線,第一批交付的產品,質量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公司算是走上了正軌。但距離能生產出可供光刻機使用的物鏡,還有一段距離,一來是需要繼續摸索,慢慢將生產的精度提上去,工藝磨合;另一方麵,要製作出原子級平整度的物鏡,還需要成立材料的研發小組,設備也需要添購,需要材料、工藝、設備多方麵配合;但眼下鵬誌還需要先把工業級的產能開足,把規模做大,形成穩定可觀的現金流,才能支撐半導體物鏡產線的持續運作。
投產後的半年時間裏,馮誌強和李鵬林開始到全國各地尋找客戶,參加了大大小小的展銷會,一遍又一遍地向與會的企業代表介紹自家的產品和技術,成功開拓了幾家新的客戶,分別來自消費電子、機械、航空航天等領域。
作為鵬誌的原始股東,西部光機所也在積極推廣鵬誌的產品和技術,在西部光機所承辦和參與的眾多學術會議、產業聯盟活動上,都在積極地介紹鵬誌的發展史、團隊、技術路線,也許是處於科研人的共同心願,希望國產的14nm光刻機能早日麵世。
鑒於第一批交付的產品就具備的較好性能和良好品質,銳光科技逐步將中端型號產品大部分的光學元件和高端型號產品的部分光學元件外包給了鵬誌,因此鵬誌還投資7000萬建設了一條新的產線,專門負責銳光科技的訂單,高新區政府做擔保,銀行批準了7000萬的無息貸款。
投產滿一年,鵬誌的收入就達到了3億,若是將產能開滿,年產值可達到15億。
但目前的產能利用率隻有20%,由於涉及的客戶較多,客戶所處的下遊行業又較為多元,因此訂單比較零碎,常常要A客戶的訂單生產完,就需要對產線進行調整,來生產B客戶的訂單,中間若是遇到C客戶的急單,又要對產線調整,常常要來回切換,加上團隊的經驗不足,調整切換時會將機器的內置程序弄亂,有時候機器也會因為頻繁地開關、切換程序而出現故障,需要停工檢修,導致產能一直開不滿。
投產的第一年,不算折舊,鵬誌錄得淨虧損150萬。虧損的主要來源,是停工檢修時,訂單延遲完成賠付給客戶的違約金和停工帶來的費用。
為了解決產能爬升問題,馮誌強和李鵬林要是不在外麵跑客戶,大部分時間都會在車間討論如何把產線設計的更加靈活,減少機器空置的時間,馮誌強也邀請了許多工業互聯網的技術供應商來到廠區考察,但給出的方案至少需要1億以上的資本開支,對於公司當前的狀況,實在是無力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