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四顧茅廬(下)
諸葛亮不甘心在人手下做事,所以決心不再出仕,才的人有才的驕傲,也的才的毛病,在司馬懿和徐庶他們離開了襄陽城後,諸葛亮也向黃承彥告辭,回了自己的茅廬之中,黃承彥因為心中可惜了諸葛亮的才能,也勸過諸葛亮幾回,奈何諸葛亮決心已下,不為黃承彥的話語所動,這讓黃承彥心中都有一點兒懷疑,自己準備將女兒黃月英嫁給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諸葛亮一家雖然也算是大家族,但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在洛陽為官的話,已經衰弱的諸葛一家,將會更加的衰弱下去。
黃承彥是一個智者,這些年來,創始對洛陽的政策和政體也是有過研究的,若是讓洛陽的勢力統一下後,下各個家族的勢力必會有所影響,然而更大的變化,就是國家的官員任命不再是由各個郡守,刺史之類的人推薦了,也就是沒有了舉孝廉這一類的當官途徑,一個人的名聲再響,也不能給自己的家族帶來多在的好處,想要當官,得進國學之中(劉民現在手下人才不夠多,所以隻要是從高等學校畢業出來的人,便可以當官),象諸葛亮這樣的,如果現在不投靠劉民的話,日後下一統,就再也沒有機會當官了。
另外,讓黃承彥最擔心的就是,若是讓洛陽的人統一下後,按照政策,那諸葛亮就做為一個鄉下人,家中會分到幾十畝的田地(田地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有的福利,同時也是責任,就算是當官的,個人的名頭下也分有田地,這是他們做為大漢國民的福利,同時,他們也必須承擔起這些田地的稅收,這是作為大漢國民的責任),若是一個普通人,有幾十畝田地自然是好事,但諸葛亮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會去種田,諸葛家的家道中落,現在靠著親戚們的支援,還可以悠然的過日子,但總不能讓親戚們還負擔起他諸葛亮的稅收吧,他黃承彥的女兒嫁過去,豈不是要做農家婦,有學問,有再多的學問,若是不為朝庭賣力,那些學問也是爛在肚子裏的貨,當不得錢使用,所以黃承彥在送走諸葛亮後,心情很是猶豫。
女兒黃月英見自己的父親一臉的不高興,便問起原因,黃承彥將自己的想法了,末了,黃承彥很是感歎的:“月英,這個世界已經變了,那位洛陽的皇帝真不知道該怎樣評價他才好,對下的士族來,那個皇帝的政策真不是好政策,但對下那些普通的百姓來,這些政策卻是很好的政策,現在有才能的人若是不能為那位皇帝所用,日後將會再無機會,從那所辦的那些學校來看,士族對國家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士族想要保住自己家族的利益,就得老實的給那位皇帝賣命,再這個幾十年,哪個家族要是還是不想為朝庭賣命的話,必然會煙消雲散,那個孔明,脾氣也太是過於傲氣,為父怕你嫁過去後,跟著他受苦啊。”
“父親,不用為此事擔憂,女兒聽那位洛陽的皇帝極是愛才,孔明大哥有如此的才華,那位皇帝必不會讓他閑於山野之中,不過起來,父親,洛陽的那位皇帝所行政策,對於士族來確實是一把鋒利之劍,於不聲不響之中,就將各個大家族的勢力慢慢的解體了,那些分田之策,不但讓普通的老百姓得到了好處,同時也分化了各個家族的旁枝,做為主房嫡係沒有了自己家族的大量田地,而各個旁支卻又擁有了自己的田地,那麼對家族的向心力也必定會減弱了,好在那位皇帝大力鼓勵各個家族舉辦工商業,作為家族的核心嫡係,
可以擁有大量的資產來代替原先的田產,總算是對各個家族留了一條生路,這位皇帝也算是很大才的人物,更厲害的是,大力舉辦學校,讓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書,這樣一來,讀書的權力就再也不能控製在各個家族的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下層人因為讀了書後進入國家的官員體係之中,使得各個家族想要再完全的控製國家的命運而不可得了,孔明大哥一家三人,如今已經分為三處,日後諸葛一家想要再完整的形成一個家族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這大概就是父親您所擔心的事情,隻是孔明大哥才能卓絕,豈會真的如父親所擔心的那樣,諸葛家這一支淪落為農夫,以洛陽如今的政策,孔明大哥也可以去經商啊,反正如今商人的地位在洛陽是很高的了……”黃月英一番話下來,黃承彥卻是苦笑著搖了搖頭。
“月英,隻怕是你想去經商吧,為父不是看不起商人,月英你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如果真的想做一點事情的話,為父認為,月英你還不如投效洛陽的那位皇帝,要知道,洛陽那位皇帝可是鼓勵女人出來做事的,甚至鼓勵女人出來做官的,盡管那些官職都很奇怪,一般來也不是男人去做的事情,但不管怎麼樣,官職的品級一般都不低,比如女子學校的先生和校長,都是有品級的官員,還有那婦幼保健院,孤老院等,月英你若是前去的話,不定也會有一番作為,總比去當那商人要好。”黃承彥著,忽然又搖了搖頭,心想那個皇帝有些事情到是太不拘一格了,自己的女兒要是前去投效的話,以自己的女兒的才能和那位皇帝的不拘一格,不定還會弄到一個較高的官職的,這樣的事情,對我黃家來,也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事自然是黃家多了一個在朝庭中高官,對黃家自然是有大幫助的,壞處是,下人會怎樣的看黃家,黃家的興旺,竟然要靠一個女人不成?